读书笔记——旅行的意义

读书笔记——旅行的意义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休息的时候就待不住,喜欢去各个书店,去的多了便知道哪个书店有我喜欢看的独立杂志,有我喜欢的免费阅读环境。虽然我是个极其喜欢独立书店的人,但是也免不了还是上网买书比在书店里买书多,除非偶遇一些让自己惊喜的书,才会毫不犹豫地买下。
最近只在方所买了最新一期的“新周刊”和《乐活》,九月底在深圳西西弗偶遇一个朋友极力推荐的《借山而居》,时间有限,只看了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

被好些人问过同个问题: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小学初中看得最多的是盗版的武侠小说,高中看得最多的是杂志,大学时看得最多的是旅行类的书。这两年看得最多的关于书、咖啡、生活美学的书,还有几个人写的书一定会看,比如安妮宝贝、七堇年、大冰。
在《借山而居》看到一句正中心里的话:

相对于平庸的一生,我更渴望迷恋那种生命的多样性,世界如此广博美好,我的野心很大,都要体验。

今天,我也来谈谈这个快被说烂了的话题——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或许是在陈绮贞同名的歌流行之后开始流行的吧,她创造了一个“容易使用的词组”,但是写《旅行的意义》时她没去过土耳其也没去过巴黎,她用一个哪儿都没去过的角度把一个渴望如实描写。

2014年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上映,其中电影里的暴击之一:你连世界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中学女教师顾少强去年写在辞职信上的这十个字,代表了无数人的心声。后来,顾少强并没有去看世界,而是选择结婚、在成都定居,还开了间客栈。有些人表示失望——潜意识里,他们希望顾少强能完成自己完成不了的环游世界的梦想,因而不能接受她像多数人一样回归日常。
这个时代对于理想主义的饥饿感很强,清新恬淡生活的向往者比践行者多得多。

建筑师安藤忠雄说,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将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的一生注定只能局限于若干个城市度过,所以我们想去更多的城市旅行。
每个人喜欢的旅行方式不一样,每个人所爱的点不一样,但是在喜欢的旅行精致上,人们爱的往往是他们生活中缺少的或者心中向往的,还给他们无限想象的。别人去过说“真好呀,你没去过好可惜呀”,你也不必遗憾,每个人的喜好、背景与过去的经历完全不同,别人觉得好的你未必觉得好,你有你自己的快乐就好。

“孩童通常会把自己生活的地方视为全世界,渐渐地,通过看电视、看书和在学校的学习,知道世界的广大,还有很多在自己认知之外的遥远的地方。旅行,是进入“世界”的入口。”
大概,我迷上旅行的原因也可归结于“太晚认识世界”。

高中毕业时看的《旅行的艺术》,读得有些艰难。大学时读《拥抱逝水年华》稍微能理解得多一些。《机场里的小旅行》和《无聊的魅力》,比较有趣,篇幅较小,比较推荐阅读。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在流动景观的刺激下,那些原本容易停顿的内心求索可以不断深进。”

独行有助于了解世界和自己。在全然陌生的环境下,与周遭发生关系,与内心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脱离社会关系,独自旅行正好给予了这样的特权,没人知道你是谁,你可以成为任何人。这种自由的身份感,若有若无的归属感,正是日常生活中很难体会到的。”

在我过往出行的经验当中,独行远甚于结伴,“结伴”更像是“度假”。以前喜欢坐火车,哐当哐当带着人们驶向远方。而机场是个放大版的出发和到达的地方,迎接和送别的地方,除了以前当导游的时候在机场有当地的导游接送以外,所有在机场的出发和到达都是只有我自己,在机场过夜也是自己,不过并没有觉得那些时光是难过的,反而觉得是自由的,适合思考的。当时在扬州和沙发主方舟相谈甚欢,我们的个性都比较适合独行,旅程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上。

很难定义“旅行的意义”,旅行这种事,众说纷云,到底是详细计划,参考旅游攻略,还是说走就走,上路再说?中国的旅游现状,要想获得美好的旅游经历,还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

有个朋友说,用旅行来成全自己的世界观的人,都是值得去品位的。是成为一瓶回味久远的红酒,还是成为一眼见底的纯净水,这取决于你路过的风景,读过的书,看过的人,而当这一切可以整合起来,放在盘中,撒点月光,就着美酒和孤独。那么,你真的成为了你想要的人。

很久以前看过关于骑自行车旅行的书《不去会死》,想起了在《北京青年》第一集的旅游体验师的关于旅行的台词。的确,旅行吸引我们的不只是景色,还有在路上遇到的人,那些是会在日后想起来感觉温热的东西。


读书笔记——旅行的意义_第2张图片
2012年发的微博配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