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心理学】07丨“环境场”原理:如何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07丨“环境场”原理:如何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自我发展心理学】07丨“环境场”原理:如何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_第1张图片



行为改变的第三个原则——养育“环境场”,把新的经验凝固成稳定的习惯

“场”的力量

“场”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就像到了寝室你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自然想工作,而到了餐厅自然想吃饭一样。

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照着这个行为线索行事。环境中所包含的行为线索越多,场的力量就越大。

因为“场”的不同,在某一些地方你会努力工作,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懈怠;在一些地方你会沉默不语,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滔滔不绝。


生活的乐趣分为: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

在消费型快乐里,你消费的是别人创造的产品,满足的是表面上的感官刺激;而在创造型快乐里,你在创造自己的产品。你在发挥自己的才能,辛苦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成就感,一种自己正在变得更好的感觉。如果说消费型快乐是酒肉朋友,那么创造型快乐就是良师益友。

要从消费型快乐转到创造型快乐,我们需要说服感性的大象。给自己创造一个学习或者工作氛围浓厚的“场”,就是一个好办法。


“场”更精确的总结:是一种“空间功能”的假设

在这个假设里,图书馆、自习室或者写字间是和工作学习相联系的;而家、宿舍是和休息娱乐相联系的。

你到了被假设为工作场所的空间,自然就表现出工作的样子;反之,如果你在家或宿舍,要让自己好好工作,就要付出几倍的心理努力,也未必能够实现。

有一种现象:学霸都是成群结队的,喜欢去图书馆和自习室;而成绩不那么理想,拖延严重的学生,则喜欢猫在宿舍里。我们不能断定这里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至少,所在的“场”与学习效果好坏是相关的。


应用各种“场”。养一个自己的“场”

“场”的第一个来源: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如果在一个空间里,别人都在埋头工作,它自然也会暗示你努力工作。很多人说,高中三年,是自己最努力的时光。那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让高中教室变成了一个很有力的场。

“场”的第二个力量来源: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我家里有一个书桌,在这个书桌上,我只做跟工作有关的事。如果写着写着,我想浏览网页或者看电影,我会要求自己换一个地方,比如到客厅的沙发上去。因为,如果我在这个书桌上娱乐,这个书桌作为工作的“场”就会被破坏掉。

我有两台电脑,当我打开工作电脑的时候,我心里的大象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我就知道要开始工作了。如果工作和娱乐的距离只有关闭Word和打开浏览器的距离,要抵制这样的诱惑,就太难为大象了。

“场”并不玄虚。它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场”不仅只对学习和工作有用,还可以巧妙地应用在各种改变的场景中。

场是环境记忆中,我们每个人的历史。你的奋斗、你的挣扎、你的灵光一现、你的引以为豪,这些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可是对你却意义重大。

如果你有意识地让它们只在某个特定的空间里发生,那这个空间就开始有了记忆,它就变成了能调动和激发大象的“场”,这里就成为了存储你美好新经验的记忆银行。


我的一分钟笔记:

“养一个自己的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很新鲜,很好奇,原来行为改变的第三个原则-环境场原理是说,“场”是一种空间功能的假设,具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它的应用面很广,特定的环境场会因人而异,导致行为与结果的不同。它类似于一种磁场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容易被吸引,借助特定空间的记忆,形成新的经验与习惯。

你选择业余时间学习或是娱乐,除了受外界这个大的环境场的影响,还会因为心理暗示不同,你会下意识的为自己的选择去创造环境场。享受型,属于消费型快乐,感官快乐过后就是空虚,而创造性快乐,理智学习,虽然辛苦,但收获良师益友。借助暗示的力量,养一个自己的环境场,更好的带动行为的改变。

我的感受:环境场的暗示能力是极强的,只要自己愿意全情投入进去,是容易养成简单的习惯,比如临睡前拿起一本书翻几页,比如看电视是用来消磨时光的,而电脑则是用来学习与工作的。

我的行动:养一个阅读的环境场,晚上洗漱过后 ,在卧室看书阅读半小时,形成条件反射的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发展心理学】07丨“环境场”原理:如何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