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来来往往》有感

        2018年预定杂志时,突发奇想,订了一年的《散文》杂志。2019年1期到货后,一直没时间看,过年期间,正好在家有空,随便翻看了一下。

    《来来往往》是本杂志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朱以撒。说实话,看一遍时,根本没看进去。因为文中首先就写了一段欧阳修的古文(我就不摘抄出来了,也怕大家看不下去),没看懂什么意思,就卡在这里了。第二天想了想,决定把这一段跳过,继续后面的,这样一下就读进去了,才知道这篇文章讲的事和写信有关。

        文中第一段就开始讲,写信其实没有太多的讲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第二段紧接写,作者开始写信是在小学阶段,而且讲了寄信是要付费的,当时寄信的费用很贵,能买不少的米。看完这二段,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也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和武汉的小学同学写信的事。因小时父母上班太忙,没人管我。于是父母把我送回了武汉老家,我户口不在武汉,所以交了高价,进入三层楼小学开始读一年级。在报名的当天,我就与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三年级读完。父母接我回了四川,我们互留了通信地址,但我回来后,就忙着入学考试,忙着学讲四川话,因我语言能力特别差,学会了武汉话,就忘记了四川话。等回四川来了,只有重新学讲四川话。而且在学校里,我还认识了很多新同学,所以一直没有和钦联系。小学五年级的一天,突然看到了钦的地址,于是开启了我和她的漫漫通信之旅,这一写,就写到了我们结婚生子,大家在这许多年里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一直没有断过。记忆最深的是同学因视网膜脱落,去广州治病,无法与我通信,由她母亲代笔,写了她亲身的体会,她的难过,她的痛,她的失恋,此时是她人生的最低俗。我能做的,就是给她安慰,在心灵上陪伴她,与她共同渡过最艰难的时候。大概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她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后来眼睛治好了,但是工作也失去了。又折腾了好几年,才慢慢好起来。现在的她结婚十多年了,生了一个乖巧、懂事、漂亮的女儿。

      文中接着的几段讲了作者的经历,最早是和“苏联”交好时期,写信结交了很多苏联小朋友,当然信的内容是不能像作者开头所写那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后来由于国家原因,无疾而终。再后来,作者作为知青,去了偏远的农村。在农村闲着时候,只盼望一件事,就是能收到家里的来信。当时往来的信件内容都要写得小心翼翼。作者还写了当时人们素质不高,加上信件是寄往公社的,所有的信件都放在一个筐里,随便什么人都能拿,都能看,所以大家写的内容更是小心。不仅内容要小心,如果信里有夹带的粮票、钱之类的,信丢了,这些也丢了,损失惨重。以我的年纪,这些我都没有经历过,只是在那个年代,为了省钱,用水泡邮票,下次还可以拿来再用的事,我是干过的,省钱是小事,主要是我比较喜欢集邮。为了把信封上的邮票完好的取下来,泡水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写信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联系的方式。记得大学毕业时,还没有传呼机,更别提手机、微信这些。毕业时大家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家庭地址。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几年后,关系好的,想联系吧,那一页写满了地址的纸已经不知所踪了。偶然的机会,找到了那张纸,我们同寝室的好姐妹已经几年没联系了,虽然此时有了手机,但互相都没有电话。我抱着试试的心态,给闺蜜寄了一张明信片,上面留了我的电话,希望她能收到。几个月后,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居然是闺蜜打来了。她毕业后去了云南,这次是回家探亲,收到了我的明信片,到此为止,我们终于联系上了,当时我特别感谢邮局,也感谢自己,寄出了这么一张明信片,找回了失去的友谊。

      文中的后几段,作者讲了信件的私密性,又讲到作者为了投稿所经历的三步曲:写稿、寄稿、退稿。再写稿、再寄稿、再退稿。这一系列都是靠信件完成的。我没投过稿,不知这一行的艰辛,不过对于信件的私密性,我觉得这关系到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在这方面,我得好好表扬一下我的父母。每每收到信件,我回家时,父母都会有一人告诉我,有我的信,很欢快的去拿信,每次信件都是完好无损的,静静的躺在那里。不管是我的信件还是我写的东西,我父母从来不会去看,我觉得他们给了我足够的尊重,所以从小我也养成了不看别人东西的习惯。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我真的很无语,不经我的允许,拆看我信件不说,我生气批评他,他居然还振振有词说:这个有什么不能看的嘛。不仅如此,还会拿我同学信里的内容来取笑我的同学。我同学来信,告诉我,她的婚姻、她的苦处,她的迷茫,这是对我的信任,虽然我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切实的帮上忙,但最起码能给她一些安慰。私看我的信件后,还要取笑,这样的人真的好吗?后来我会小心收好我的信件,不再让没素质的人能看到。

        最后,作者讲了因时代的变迁,寄信的邮筒上全是灰了,现在人们不会再寄信了。其实吧,我经常出去旅游,在每一个有邮局的地方,我都会去逛逛,去买一些当地的邮票,虽然现在邮票也只有一个纪念的功能了,但是去看看当地的邮票,也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了解。在当地邮局,会有不少当地风景的明信片出售,你可以在当地寄给好友,也可以寄给自己,这也不失为一种纪念。记得我有一年去台湾,在101大楼,花了六十多元,买了一张明信片,一张邮票,寄回四川,只可惜我到现在都没收到,我当时真的是疯了,买那么贵的东西,还丢了。正因如此,后来我去全国各地旅游,都不会再寄这些东西了。不过,我这几年在外旅游时,会给当地人拍一些照,回家后我会冲洗出来寄给他们,有些人收到以后,会来电话,表示感谢。有些信寄出后,了无音讯,我也不知道他们收到没有,因为有些地方太偏僻。不过最起码,我知道我拍了他们,并给他们寄过去了,我的责任我尽到了,这也是给自己心里的一点安慰。

        这篇文章读完了,感触颇深。想起了很多的往事,信件在我小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个时候为了跟上时代,起了笔名,而且还起了好几个,有一个不仅成了我的笔名,还成了后来的QQ名,微信名,一直用到今天,相当于是我人生的第二个名字。从小学五年级到结婚生子,和同学的信件往来,记录我们青春年少时的幼稚的想法,不过那也是我成长的经历。经过几次搬家,留下的信件不多了,现在手里的信件不仅是个纪念,也是我们美好的回忆,现在我会好好收藏它们。写信对我而言,不仅是信息共享,也是陪伴,象当年,我在同学人生的低谷时,一直陪着她。看着她走出人生的低谷后,迎接她的是人生的美好。时代进步了,有什么事都是微信、QQ联系,要不就是电话,但我觉得写信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会让写信的两人有更深刻的感情交流。只是因寄信收信的速度太慢了,渐渐被快节奏的生活所淘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慢慢变得淡漠了。

        读完此文,也写了我自己的很多感触,这里我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在新疆旅游时,在喀拉竣的猎鹰台附近,有一个工地,当施工的工人看见我拿着相机拍照时,很主动的和我打招呼,让我给他们拍几张照。对于给他们拍照这事,我很乐意,而且除了拍合影外,还给他们每个拍了张单人照。他们很是开心。当我问他们要地址,准备寄给他们时,他们居然说没有地址,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居然有人没地址的。如果在外打工,寄回家也可以啊。当我问他们那这些照片怎么给他们时,他们笑了笑,没有要。我当时眼泪就包在了眼眶里,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至今,这些照片还在我的电脑里,没有地方可寄。或许这也是信件逐步被取代的原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来来往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