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line To -- Intro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上旅行的?具体不是特别清楚,不过这种念头的萌生,一定是在年龄的支撑之上,既大到可以会被“旅行”这种并非单纯的感官上强烈吸引的事物所诱惑,又小到会相信在旅途中可以靠心灵上的充实去弥补物质上的匮乏,并且会获得跟海拔成正比的洗礼(所以我的最终目的地总会是拉萨)。

  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用“旅行”这个字眼,而偏爱其英文“Travel”,在当时在所有社交网站的id也全是“Traveller”,尽管在今天看来这种用兴趣标榜身份的昵称特别幼稚。而对“旅行”一词的反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身边以通过给客人提供更加方便的出行计划为主并由此获利的机构统称为“旅行社”,而我在过去20年人生中曾深受这种机构分支出的小型商业团体“旅行团”和其在合同书上美妙无比的旅行计划毒害,出于本能会对“旅行”这两个字产生厌恶和抗拒。说到旅行团,其实在反感之余,我一直觉得是特别有趣的一个设定。在这个团体中,总会有几位用魔术头巾和镜腿上有花纹的廉价墨镜搭配颜色艳丽的冲锋衣(温度比较高时则是半透明的速干外套)在所有著名与非著名甚至不知名景点前合影留念的中年阿姨,她们超高的心理素质允许她们在经历6点起床早餐孩子没抢到鸡蛋大巴车上补觉刚到高潮就被强行叫醒在景区门前人挤人数小时进到景区还因为舍不得买10块一瓶的矿泉水只得和孩子共享一个印有卡通图案的吸管型小水壶的一系列打击之后还能最终在镜头前一边小声示意路过的行人停一下一边满脸笑意。这群人的存在中和了大多人的负面情绪并且使大家在不牵扯到强制购物等利益冲突的前提下都能勉强保持在乐在其中的状态。所以,哪怕是这种存在的意义和旅行本质相差甚远的旅行形式都能俘获大量受众成为主流,这着实给了刚对“处世观”有概念的我一个看待世界的新角度。

 另一方面,“旅行”在最近几年成为了一个可以无限拔高的概念。好多年前,从某个圣地归来,除了晒黑的皮肤,对大多人来讲收获的特产甚至多于收获的知识,而反观现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桂花饼,芝麻糕这种全国通用特产的大量出现导致的特产同质化过于严重,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知识,结果就是,每个“衣锦还乡”的旅人都成了被圣人感化的得道弟子,恨不得写一本书去传教,而“蓝天荡涤了心灵”这种小学生句式也成了出行日记的必备句式,很难想象被雾霾毒害的广大群众饥渴到会被一方蓝天洗脑。我不否认旅行所带来的正能量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但是也毫无必要将其传的神乎其神,改造的跟坐了半辈子牢似的。我当初对旅行的认识,很多来源于这种言论和文章,也算是受害人之一,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傻到怀着这样的期待去报名旅行团。

  比较讽刺的是,我的父母都是做旅行出身,经营着一家在市内数一数二的旅行社,所以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以“大巴少人补位置”为由莫名其妙走了大半个中国,准确说是“飞”和“驶”过,我知道很多徒步的行者,用词上还是要表达一下尊重。不过那些事回忆起来也困难,不提也罢。

  我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好学生,或者说也不算是好学生,当然我自己不这么认为。我最初的旅行放在了高二,以离家出走的名义,建立在逃学的基础之上。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叛逆,所有行动都建立在既定的目的之上,而目的的好坏更重于实施过程,至少在当时我这样安慰自己。那次旅行带来了什么?最明显的可能就是成绩上的下滑,而关于这一点我从没责怪过自己,因为如果没有那次毅然的出离,我很难想象现在的我会站在怎样的位置,会何去何从,一个决定的好坏可能在很多年后才能看出对错,过多的考虑只会犹豫,过多的犹豫就会放弃,所以,作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对了是种胜利,错了是种成长,但是放弃所带来的遗憾,只会幻化成自责陪你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Skyline To -- In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