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发现的美

世界仿佛为有才华的人多开了一个窗口,致以能体会被遗失的美好。

艺术家喜怒哀乐皆归于美,比如忧伤,是文学家隽永章句,音乐家动听的节律,画家五彩斑斓的画作,雕刻家栩栩如生的雕像,都是作品,而普通人只能捶胸顿足,怨天尤人尔。

艺术作品是极致感情的产物,他们见微知著,将风吹草动切磋琢磨下成为惊世骇俗的作品,为“知我者”留下一把钥匙。我们何以获得这把钥匙,去扣响那面墙,饱享俯拾即是生命礼赞?

不求有艺术家的才华能创造万古流传的艺术作品,但至少我们可追求暂时摆脱环境的奴役,做自己心灵的主宰,耐住寂寞,扛住诱惑,有能力去安放时光,诗意的栖居,过一个审美的人生。

然而,何为美感态度?如何才能感受美?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词语,估计此时竟要语塞,我在朱光潜的书中找到了答案。

      何为美感的态度(以不同态度看古松为例说明),先看实用态度,如木商的态度,思量的是去买它,砍它,运它。使用态度对自身以外的食物爱憎的情感,屈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实用的态度起源于使用知觉,使用知觉起于经验。感官接触到事物,知晓事物的意义,起初知道的都是实用意义。再看科学态度,如植物学家的态度,知觉的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把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丢开。最后美感态度,如画家的态度,全神贯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不计使用,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不推理,不用抽象思考。美感态度是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的直觉;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想象于直觉时的特质;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

    何以距离产生美?距离有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时间距离成就的美:如“回首往事,虽苦亦甜。”空间距离成就的美,如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覆盖的世界,夜深人静的月景,稀奇的景物“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还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利益的牵绊,能安详自在目前美妙的精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好比乘船遇海雾,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使用的态度看实物,他们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和障碍物,只能引起欲念和厌烦。领略事物的美,就必须跳开实用世界,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需要适当的距离。

    感受物之美,将宇宙人情化,庄子非鱼,确可感受鱼之乐,美感活动,常含有“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外物身上,仿佛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云飞泉越”,“山鸣谷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也。同样自己欢喜的时候,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美感经验,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由我及物,由物及我情趣往复回流而已。艺术作品中,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陶冶性情。

快感是美感吗?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是直觉而不是反省;看见美丽的姑娘而心如古井,只一味欣赏其线纹匀称的形象,如一副画像。快感,起源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喝水,腹饥吃饭,看到美丽的姑娘就想把她娶回家当老婆。

你看要有美感,我们要把意像和实际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带邪念,不问他的功效,思考和欲念暂时都失去作用;观赏意象时,聚精会神物我两忘,我的情趣移注于物,物的姿态移注于我,是创造,是欣赏。

何时临栏杆,窥细浪,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何时敢于摆脱工作的泥淖,去宁静的清露微风中物我两忘;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庙堂;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大概需要的只是那份心境。

活动越自由,生命越有意义,而实用活动的“有所为而为”,受环境的限制,人是环境的奴隶;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心灵的主宰,任意驰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两头空。”多少英雄豪杰,功成名就皆淹没于历史的大浪中,唯有那片刻的宁静,宁静中缔造的艺术作品,千百年后仍然涤荡我们的内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曾发现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