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距离, 心的归宿

(1)

收到朋友的结婚邀请,高兴之余又担心不能前去。后来因为公差的缘故,刚好可以赶上朋友的婚礼,只是最终结果完全与自己想象中不一样。作为每年过年必见的朋友,自然会列为好朋友的行列。于是,备好红包,专门买了一条红色的连衣裙,想着朋友结婚的时候穿红裙子真喜庆。

北方的秋总是来得早些,国庆节就已感到阵阵凉意。虽冷,却不想让那条裙子搁置一边,不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提早一天到朋友家里,旁边坐着两个女孩,看着陌生又眼熟,努力在记忆中搜寻这个印象。还好,认出来了,都是高中一班的同学,只是因为上大学之后,距今七年都未曾谋面,一时竟没能认出来。姑娘,总是比小伙子变化大些,基本都是越来越漂亮,其实也是越来会捯饬自己了。

同班的时候共同语言就少,如今就更显得生疏了。大致就是寒暄之类的,在哪儿工作啊,做什么的。朋友要忙着各种事情,我们这些同学朋友就只能自顾自地聊天。

天性中我还是内向的成分多些,哪怕和认识的人,却深知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的人总是不能自如地聊天,不愿意多说话。也就听着她们说,两人熟识十多年,同一所初中,高中,同一座城市大学,毕业后同一体系工作。乍听起来真的是故交老友,屏气相投。细细琢磨,也是觉得世界就这么大了。其他人再也就插不进去了。我躲在一边,不再说话。


来的都是高中一班的同学,现在基本都在县城及乡镇的信用社、银行、财政局等工作,直到那天才知道,我们那一文科班一半左右的同学选择的都是会计、经济等专业。所以,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都是大致一样的。他们互相诉说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麻烦,大概就是所属信用社就在秦岭边上的村里,面对的客户都是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太,解释变得尤为困难,方言和不理解横亘在工作人员和这些老人之间,让工作变得索然寡味。就连上面推行的为了更加便利的一卡通都觉得异常艰难。

现在才明白,所谓的共同语言就是站在一起不因为无话而尴尬,或者不会因为不同属一体系而不知说什么。在这群人当中,我像是被边缘化的人。

看到朋友圈里经常发的别人参加朋友同学婚礼的照片,感动、高兴。而当我真的参与到这一时刻的时候,平淡、无闻。一切都与我想象得不一样。朋友在结婚当天凌晨四点起床,隐约中听到她来来去去的脚步声,因此一直就没再睡着。七点多起床,看到化好妆的新娘,因睡眠不足而肿起的眼睛,以及略显拙劣的化妆术,刻画出的新娘显得疲惫。

我像提线木偶般按照安排好的车,到达男方家里。一切准备的井然有序,我站在一旁观赏这一切,我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愉悦和幸福感,好像只是奉命来欣赏这个典礼而已。


(2)

第一次,这个带有仪式感的词,会给人带来无限想象。第一次抽烟,第一次喝酒,第一次和男生牵手。而我所参加的好朋友的第一场婚礼,竟和我预期的完全不一样。它带给我的则是,结婚原来是这般,无暇顾及,疲累,不停鞠躬,敬酒,微笑,厚厚的浓妆。结婚,真的好累。未来要结婚的我,不想拍婚纱照,不想办酒,不想走那些仪式。我只想静静地领证,亲朋好友吃个饭,出去旅行,仅此而已。

同学当中,曾经那个最不善言语的姑娘,居然也已结婚,怀孕。老公安静地坐在一旁,她口齿伶俐地说到现在的学生有多调皮,懒得学习之类,为了在学生当中树立威严,管住学生,才学成现在的大嗓门。我哑然。每个人潜在的东西只能在特定的时候发挥出来,谁能想到那个曾经课间说话都像说悄悄话的姑娘,现在居然已经成为教训起人来颇有王熙凤的泼辣女子呢。

我自上大学起离开家,去向别的地方,南京四年,深圳三年,渐渐地和大家失去联系,结果没能如常说的时间和距离都不能带走那份熟识,生疏赤裸裸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看着他们有说有笑,谈话间居然发现三人竟是买的同一小区的房子,看来以后打牌吃火锅就方便多了,随叫随到哇。这样的生活,在县城的小日子,隔三差五去同学家串个门,相互交流些育儿心得,好像真是美得不得了。

回想自己,如果是我,会喜欢这样的日子吗?小小的世界里,全都是熟悉得都能认出骨骼的人。有房有车,同学朋友常伴左右,偶尔外出旅行,生活惬意,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生活啊。

于我,总归觉得不太认同。或许,因为老是在外边,不喜欢那座小小的城,素质不高,说起来一样浮夸。想着我身边的人,每天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努力,尝试更多新鲜的事情,进取,自信。他们更值得我羡慕,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3)

见识,学识,总是会影响人的价值观的。我庆幸自己在这里这么多年,依旧如曾经的自己那般单纯善良。幸福,源自选择,选择自己认同且适合的方式。忠于自己,忠于伴侣,忠于自己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市的距离, 心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