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熊培云先生的《重新发现社会》

       熊先生的这本《重新发现社会》是我为数不多能够一口气读完的社会学著作,对当今社会人士比较深刻,剖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令人发省,作品中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无不涉及,阅读这本书除了深刻的认识之外,更觉得自己涉猎的少,钻研的少。

       在这本书里面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几个方面:

        一、国家VS社会,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国家应该是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契约组织,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结构,国家不能代替社会,社会不能混为国家,这一点要区分开,理想的国家结构应该是国家、社会和市场三方制约,把行为的焦点转移到人身上。说到底这就不得不说另一点。

       二、以人为本,什么时候国家职能真正转移到以人为本的时候,才是权力受到约束的时候,当每个人都认识到“权利”不应该受到“权力”的侵犯时,就会发现这个社会进步了,这就不得不提到两个方面1、有与之匹配的制度,2、个体对于自由民主有着不懈的追求,“当社会进入散兵游勇的陌生人状态,没有人能单枪匹马维护自己的自由”熊先生这样写道,每个个体都应该把追求本质和权利作为自己的风向,拥权利观念,“能够正确的确定很么是跋扈和暴政独立表现自己而不傲慢,正直的表示服从而不奴颜婢膝”,“任何人都不能被代表,能被代表的只有他自己”,所以每个个体都应该成为拥有权利意识的个体。“’重新发现社会‘的要义就在于冲刺你发现个体在历史中的创造,在于尊重每个人思想尊严和人生价值”。

       三、“今日,当意识形态的执迷被时间吹散,人们蓦然发现,在群里、社会与资本这三大要素之间,最令人不安的既不是资本的贪婪,也不是社会的不自由,而是有组织的权力不受约束是社会化和资本化都让位于权力化,并导致权力吞噬一切”,所以权利的碎片化的同时也导致的地方力量的过分集中,权利过分集中会滋生一定的腐败,所以在当今社会里面,怎么做到“公平和资源合理配置”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容易滋生社会矛盾,就公平而言现在产生同代分配不公和代际不公,让我们都开始“坑孩子”;要知道“资源和财富不能向任何一代人绝对倾斜,当代人应托管好而不是挥霍后代的财富”,在不公平的现状下也会造成贫富差距过大,腐败和垄断,所以今天政府采用渐进式改革,通过“国退民进”的方式,利用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但社会资本的不公平导致了”有的人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有的人却只能在邻居家串门“。

      四、社会心理容易产生畸形。”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许多人内心产生’相对剥夺感‘,当受捐者或索捐者将自己受到的赠与视为’迟到的正义‘,那么在接受社会或个人援助时就难免有’理所应当’‘受之无恩’的心理,当他们认为自己受赠与本是他‘被剥夺的’或者‘本来就应该得到的’,受赠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而复得。既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而且可能会远远收得不够,则感恩之情无从说起。这样的社会心态让无数人变得理所应当,虽然政府或者组织乃至个人应该有所服务或职能,但是这种交互心态还是很不应该的。

      五、财产应该得到保护。中国人没有明确和明晰的产权意识,土地归国有,拥有的土地也是承包而来,所以在购置房屋时会有房屋的产权却没有土地使用权,在这里产生了”小产权“的概念,小产权是什么?就是合作建房然而却不具备官方的产权,就是官方不认可也不保护,然而在现在对产权的定义也只有几块砖头,换成另外的几块砖头怎么就变成了小产权?所以没有了产权,人民当以何种方式寻求归属和在社会中的价值意义,每个人都成为了社会的螺丝钉,然而这颗螺丝钉的品牌却不是大机器的一员。


总而言之,熊先生的这本《重新发现社会》确实说出了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也能够直指人心,所以在每一代人身上都应该有所担当,完善社会体系不能老是犬儒主义者,一脸的玩世不恭毫无公共精神。理性改变才能有所改变,不改变只能一尘不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熊培云先生的《重新发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