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在我组织的一个心理沙龙上偶然聊到了自杀话题。当时有人嚷嚷说,对于那些想自杀的人,应该以合理的辩论、说教或批评的方式,甚至可以采取关押十天半个月的强力措施,让他们彻底明白过来,并放弃自杀的企图……
因为无知,所以当年我没觉得这类观点有多离奇。可如今再回想,就有点毛骨悚然了!
想来,对于自杀行为,我们很多人还存在着太多的傲慢与偏见——这比无知更为可怕。
自杀是一时冲动,没有先兆可循,是防不胜防的?
不少人认为,自杀往往是一时冲动,一般没有先兆可循,是防不胜防的。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上,有自杀想法的人在采取行动之前,通常都有情绪失控、莫名哭泣、无心饮食之类的表现。
此外,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要伤害自己的念头,比如在交谈中、日记里或社交平台上直接或隐晦地表达诸如「活着没有意义,还不如去死。」一类的想法;这些都是自杀的危险信号。
这当中,我还注意到,很多自杀行为都是有周密计划的,比如时间、地点、工具、程序……都是精心设计好了的。这也就意味着,自杀并非都是一时冲动。
那么,在自杀行为中,「冲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说到自杀行为中的冲动性,需要敲敲小黑板着重强调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冲动性自杀反映的是自杀的先天本能,因此,在自杀行为中,年龄越小,冲动的作用便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但先天本能仍然作为最基础的因素在发挥作用。
第二,自杀通常是多种因素合力促成的。一些自杀看似一时冲动,但当事人的自杀意念也许早就存在了;许多冲动性自杀还混杂着其他影响因素,比如说孤独;因此,不能用冲动解释所有的自杀。
说自杀防不胜防的人,多半是看到了自杀行为中的冲动性,也注意到有关自杀基因的假设。提到自杀基因,我们得把人丢进漫长而宏大的进化背景中分析。
分析的结论是,人类的某种基因可能在自杀行为中发挥了作用,或者说,在最基础的层面上,自杀可能是人类的一种遗传特征和本能行为——这正是自杀基因的作用机制。
不过呢,自杀基因的意义并不是它能独立、自动地引发自杀行为,而是它把环境刺激和自杀行为联系起来了,让我们看到了环境刺激与自杀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适应。
自杀基因假设让我们从最基础的层面上理解人究竟为什么会自杀,理解人在某些条件下选择死亡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自杀基因并非引导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杀者身上,而是去注意发现激活自杀基因的环境条件。
叫唤自杀的人不会自杀,他们是想引起别人注意?
也有人认为,开玩笑地说要自杀和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他们不过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无论是「玩笑」还是「威胁」,他们流露出的都是求助的意愿,希望有人来告诉他,困难还有别的解决之法,除了死亡。
另外,对于要用自杀来威胁别人的人,其现实困境和心理危机通常都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状态,需要引起周边人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切必要的防范措施。
这里让一些人想破头也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比如一次普通的争吵,也会促使人想不开而去自杀?
表面上,这件小事可能真的微不足道,但它往往却是一个导火索,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像有人说的,「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只蝴蝶,但当事人心里正在发生一场海啸。」
又或者,这件小事可能只是在你我看来微不足道,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这与其自身的经历、思维方式、处事风格以及所得到的社会支持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大实话,我们无法真正做到对别人感同身受,所以就不要傲慢地责备他们「这么小的事也能这样,心理承受能力该多差?」
要我说,我们若能对意图自杀的人多一分了解,就能少一分傲慢。
一再实施自杀的人去意已决、完全没抢救的必要?
还有人认为,一旦一个人尝试过自杀,他便不会再尝试第二次了。这也是与事实不合的胡猜臆断。事实是,自杀未遂是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自杀未遂后很有可能再次实施自杀的。
有必要提一下的是,自杀未遂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实施自杀,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已经生无可恋、一心求死了。
那么,他们为什么摆出生无可恋、一心求死的姿态呢?那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危机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对生活的控制也没有得到逐步的恢复,甚至还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
所以说,认为一再实施自杀的人去意已决、完全没有抢救的必要,绝对是错误想法,由此引申出的「真正想自杀的救不活」更是错误观念。
在我看来,没有真正非要去死的人;是对生活的绝望让他别无选择地选择了结束生命这条路——如果一个人生活幸福,为什么还要去死呢?
这里还有一个误会是,看到一个人自杀未遂后有逐渐好转的迹象,就认定他已经脱离危险了。
其实,最危险的时刻之一正是在危机刚刚过去的那一刻,或自杀未遂后住院治疗的这段时间。
应该避免提到「自杀」,以免诱导产生自杀念头?
更有人认为,应该避免跟有心理危机的人提起「自杀」这个词,以免诱导他们蹦出自杀的念头。这种观点与事实也有偏差。事实是,有自杀想法的人很希望别人能够发现他们的想法并给予帮助。只是其中有两个麻烦:
第一,由于自杀这一严肃话题大家都讳莫如深,表达自杀念头可能会遭受很多的非议。
第二,自杀者强烈的自尊导致其不愿意求助,认为求助很丢脸,所以极少会直接提起。
正因此,如果我们发现身边的人有心理危机,尤其是有抑郁症状时,都应该及时地询问并予以关怀,情况紧急时还应联系相关的心理机构开展有效的干预。
如果干预不成功,当事人最终还是自杀身亡了,那么媒体是不是应该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详尽地报道自杀的细节呢?
我估计很多人一定对政府和相关部门封锁自杀消息的行为嗤之以鼻,正如有知乎用户(@木木心)说,他也是在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后才知道,太详细的报道会引起大量的模仿,让处在困境中的人发现「原来还有死亡这样的解决方法」。
遥想当年,骇人听闻的富士康工厂连跳事件,多半与自杀消息的传播有着很大的关系。
小心,对自杀意图的询问和自杀消息的传播是完全不同的操作手法,要看到个中区别。
只有怕活着的人才去死,也只有怕死的人才活着?
写到这儿,我想起很多人一听说谁谁谁自杀了,心口里立马就弹跳出「他们连死都不怕,为什么怕活着?」之类的口头禅。我就纳了闷了:他们是如何确信自杀者不怕死亡的?又是如何得知自杀者害怕活着的?
我花了不少工夫在自杀课题上,可惜的是很多问题我也没有搞清楚,但我很确信的是,并不是只有怕活着的人才去死,一如并不是只有怕死的人才活着。(部分资料来源于《自杀:理解与应对》(库少雄著)及知乎用户@木木心的观点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