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我的思考〔(1班)2019兴成长计划8月大作业专区〕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我的思考

                                          洮北1036廉博 

        新学期伊始,无论过去是失败还是成功。忘记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要把经验和教训铭刻于心。把暑假的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生活方式,我要在新学期伊始下就下定决心,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开端。

        科学课堂上,以前教师一言堂,如今教师的话少了,学生的话多了;学生探究的活动多了,老师灌输的少了;教师激励的语言多了,批评的话少了……,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些都是我们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但是,在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上,由于科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对课程本身理解不一,对课程新的教学理念领悟不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追随性和形式性,注重了活动的外在性而忽视了内在的本质性,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教学目标单一,课堂教学出现失衡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从而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自身的发展。下面就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问题之一、科学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是教学的权威者。正如韩愈老夫子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中,老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传递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教师是教学流程的控制者、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制定者,学生的主体性不复存在,灌输、接受式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成为一潭死水,而教师却成为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  

      课改以后,新的教学理念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老师,课堂教学的学习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仿佛一夜春风来,于是,课堂教学又是另一番景象。为了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把“自主”性还给学生。在科学课上,有的老师甚至害怕讲解,怕老师的话多了就是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好像讲解就是违背了新的课程理念。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时,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之后,老师不加引导,不予以启发,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导致探究目标不明确,合作意识不强,最后科学的课堂上乱糟糟一片,实验以失败而告终,更别谈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了。这些做法,其实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片面的理解,表面上是让学生获得了一种自主的权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自主。  

      如在教授小学科学课《土壤》一课,课前老师为学生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观察土壤的特点。可是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材料分给小组之后,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前的讨论和交流,实验方案的制定和设计,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于是课堂上一片“翻天覆地”,“热闹”非凡,土壤到处都是、水洒满了桌面,实验效果可想而知,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收效甚微,效率低下,更何谈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他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片面地理解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需要在我们老师的引导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给予充足的时间、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去讨论、交流,去创造,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性同等重要,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才不会歪曲课改的精神,才会更好地把握好课标的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精彩起来。  

      科学课程理念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体现应从如下几点着手。

      一、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学习、体验的过程,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材料来刺激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教师要注重学生合作探究中的方法指导,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并分工协作。正如人本主义代表任务罗杰斯所说的那样:当学生选择了学习方向,参与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资源,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在很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这类参与学习比被动学习有效的多。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在乎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敢于质疑的思想,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如何学会学习,自主性才会真正得到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也不会丢失。  

      如:在《珍稀的动植物》一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可 能会 老师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动植物的情况,提供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学生的主动性、自发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第一层次上,教师的主导性也得不到体现。教学的环节可以重新调整一下:说说你知道珍稀动植物的哪些情况→播放珍稀的动植物片段→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习者选择想研究的问题→根据选择的问题分小组利用探究网站学习研究→交流汇报、成果展示。这样的收集信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汇报展示的教学流程更能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才持久、深刻,而教师只是一个协助者、服务者,科学学习的主体性才真正得到体现。  

      问题之二、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忽视了探究的实质性。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课改中也大力提倡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在科学课中,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于是,一些老师便蜂拥而上,把探究性学习推而广之,不管难易,凡事必究,形成了探究性学习的口号化、普适化、表面化三大问题。有的把探究性学习当作教育观念更新的牌子,有的把探究性学习“泛化”、“神化”等等,这种对探究性学习片面的理解而忽视了探究的实质性,常常是劳而无获。  

      我们可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在上科学课《水》一课的时候,对于水的性质中水是透明的这一特点,当有的学生说透过装水的杯子可以看到杯子那一边的物体时,这说明水是透明的,其实这时候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一下子就明白、就能弄懂这个问题,老师拿出实验器材演示一下就可以。可有的老师在上的时候,偏偏小题大做,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而证明水是透明的这一特点。  

      想想看,这样做的价值究竟有多大。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已经回答很清楚了,也很容易弄清楚,教师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要学生去探究,失去了探究的真正价值,真是为探究而“探究”并不是任何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那些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多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和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通过讲解以及传统的教学手段就能弄懂,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花时间去探究了,无需探究的东西、没有探究价值的东西,一味地去探究,只会是本末倒置,导致探究的浅层化、表面化和形式化。  

    “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倡导学生在课堂中以研究的态度和一般的研究方法探索可能的结论的一种学习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创设教学情境,确定合适的探究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交流和反思,去进行思维的升华、情感的碰撞、激情地创造,在这一过程中,三维目标得到实现,那才是探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如在上《摆的秘密》一课,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利用材料制作一个摆→让学生数一数在一分钟之内摆动的次数,各组汇报结果→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同学们制作的摆在单位时间里,摆动的次数不一样)→学生猜想、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探究、记录→交流汇报。由于问题是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提出的,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时候的探究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之上,学生就会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才是探究的实质所在,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也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断形成。  

      如果仅仅把“探究性学习”当作一种学习的方式,而忽视它是一种过程和学习活动,那就会走进“探究性学习”的误区。缺乏对“探究性学习”内涵的认识和思考,不注重实践的探索和反思,仅有改革的热情与愿望还不足以使课堂教学发生本质的变化,新课改的精神下,我们老师更应有一种自主意识,学会借鉴和思考,盲目地跟随只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浮躁起来。  

      问题之三、追求活动的外在性,忽视了活动的体验性和思维性。  

      在很多的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不亦乐乎!每项活动的进行也就那么几分钟,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活动地次数少则四五次,多则七八次,如此频繁的活动贯穿在一节课之中,试想在表面热闹的背后,值得思考的是什么?  

      我听过这样的一节科学课《反冲现象》,整节课很是热闹,学生活动的次数比较多,有吹气球、玩气球小车、旋转喷水瓶等,由于时间的原因,每次活动之后,学生很少谈自己的活动感受,少了活动过后的感悟和反思,活动结束了,这节课也就结束了。那这样的课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关注学生的是什么?仅仅就是课堂上的热闹吗?每次活动过后,没有更深层次交流汇报、质疑和发现,缺少了活动的思维性,也就失去了这节课的真正意义所在。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我们要挖掘的是每一项活动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活动性的特点在“动”,即要求学生主动参加,亲自获得直接经验。但只注重活动的外在性,而不注重学生内在的感受和引发学生的思考,那活动的意义又何在,新课程提倡的是外在的活动和内隐活动的统一性,是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亲自体验活动过程,有活动没有体验、有活动,没有思维,那活动本身的价值就会无法体现。  

      我们老师要真正的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性的内涵,它是反应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外在和内在的,两者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就像在科学课上,只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不关注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那仅仅就是简单的实验而已,那么活动也就类似于机器操作了。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要求我们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准备好有层次的实验材料、设计好活动内容,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讨论、交流,评价等过程,将活动性、体验性和思维性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使课中有动、动中有悟、悟中有思。  

      问题四、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忽视了评价的实效性。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通过成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小学生更是如此。新课程也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于是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回答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表现,我们的老师不敢轻易作出判断和评价,怕伤及学生的自尊,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一味的表扬。述不知一味地表扬正如一味地惩罚一样,存在弊端,长久下去,学生就会迷恋老师的表扬而听不进其它建设性的意见,对学生的发展无益。听惯了表扬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已为常的心理,如果以为表扬就是对学生的激励,那么以后的表扬对学生根本起不到激励地作用,这样的评价行为一次、二次还可以,久了只会适得其反,作用不大。  

      例如在上科学课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学生观察一种现象提出一些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与现象相关联的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而有的学生也提出了一些与现象毫无关联的问题,这 时候 老师一味地表扬学生,而不管提出问题是否有价值。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形,其他的同学也纷纷效仿,提出了一大堆毫无价值的问题。其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教学的目标也没有实现,这样的评价几乎没有实效。  

      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并没有错,但我们不要认为表扬就是激励,为表扬而去表扬, 尤其是老师随意脱口而出的表扬如果成了一种习惯,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还会使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注重评价激励性的同时,更应注重评价的实效性,激励不仅在学生的成功之后,还应在学生的失败之时。正确把握评价的时机、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才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还处在摸索和实践阶段,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种种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也许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困惑和迷茫。但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正式存在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我们会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成长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我的思考〔(1班)2019兴成长计划8月大作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