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值得全面推广的创新模式研究—绩效双轨制

一种值得全面推广的创新模式研究—绩效双轨制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和国内通用设备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如何寻找一种适合自身的创新模式实现“弯道超车”。近期,笔者对行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如宁波东力、中大力德、双环传动、南高齿NGC等)进行了调研,有国企、民企、外企,发现总体仍是“前有领军者、后有追兵”的市场分散竞争格局,轨道交通、风电等新兴市场领域竞争“白热化”,机会与挑战并存。我们不难预测,未来三年新兴市场很可能是“江山已定”的关键时期,行业内相关企业早已蠢蠢欲动、纷纷行动,有的并购转型,有的非主营业务剥离,有的商业模式升级,有的产品与技术升级,有的进口替代,但这些转型战略的背后,仍然是顶尖人才的竞争和管理机制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问题一,这些转型战略策略往往是根据三年前背景制定,当前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在原先基础上形成的转型战略更需要与时俱进。

问题二,上市公司公告中提出重点工作是否足够支撑未来营收、利润目标和上市公司复合增长率要求?如果不能,问题出在何处?值得怀疑。

问题三,在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每月、每周工作措施上,如何建立新的管理机制才能激发核心人才的潜能和创造力?

为此,需要建立一种值得全面推广的创新模式,笔者研究认为,当前制造业企业仍处在内外部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的背景下,既要延续现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又要进行改良式创新,更要加快对顶尖人才的掠夺步伐,需要领导者对“人性”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双赢”的心态,从日常工作计划、目标管理、召开会议开始,对当前存在的“双亏”局面进行改良。笔者认为,可以将2018年作为绩效改进实验年,以绩效改进作为发力点,由下往上开始建立“一把手绩效改进实验室”,分步骤推行“绩效双轨制”。

一、制造业企业绩效管理现状

近几年来,制造业企业在不断完善与创新绩效考核模式,采取了骨干人员股权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但由于制造业企业价值链长,优势聚焦不足,面对经济指标完成上不去、持续增长乏力、人工成本刚性上升,不知不觉中已经陷入“双亏”局面。当然,我们也发现,在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产品领域(如风电、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业绩较好地实现了快速增长。

绩效管理“双亏”局面的持续演变,不仅影响员工信心和士气,更影响员工对领导层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现在能够做的是尽量减少失衡,工作焦点由约束机制转移至牵引机制、激励机制上,利用最短的时间,打破平衡,以关键人才为抓手,调整企业文化导向,快速扭转局面。

二、绩效双轨制的主要做法

众所周知,创新改革不容易,针对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更不容易,员工收入、福利要增长,企业必须要发展,效益要递增。以绩效管理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往往是促成改革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大家不容回避。

那么什么是绩效双轨制?就是在现有绩效、薪酬体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导入薪酬全绩效和绩效改进机制,同步推行、同步实施,通过方案的优劣对比,寻找改进机会和人效提增空间,我们注意到的员工过剩、成本高现象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人效低(如南高齿1-6月份人均产值55万元),所以要尽快形成讲人效、讲贡献、比数据的氛围,推动各级骨干人才自身岗位价值的创造与提升。

主要做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1、理念与观念双轨制

绩效双轨制都是以KPI指标作为基础,但背后的理念与观念截然不同。不同的是,在现有绩效考核模式下,是以下达分解目标为依据,以KPI指标作为评价工具,指标的完成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与比重较大的固定工资(或等级工资)没有直接关系。在薪酬全绩效模式下,虽然也是以KPI指标为基础,但指标的筛选上更加注重突出岗位价值,尊重一切都是生意,个别部门甚至可能只有一二个指标(如研究院技术服务收费制等),下达的分解目标往往依据上一年水平或现有水平,不强行下压,将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全部工资收入挂钩。

在未能完成下达分解目标的背景下,过去KPI考核往往以扣、罚为主,干部心理上不接受,员工更不接受。薪酬全绩效模式以改进、提升为目标,重点在于激励和奖励,即使员工自己未完成,但心理上能够接受。

2、数据核算双轨制

绩效管理的基础在于数据核算,数据的价值性和真实性是数据核算的关键。在KPI考核模式下,由于指标覆盖范围大、部分指标内在关联相互重叠,往往存在主观性评价指标,数据提取的客观性不强,通过转化成百分比,作为优、良、合格等级的重要依据。在薪酬全绩效模式下,工资根据岗位价值分解分块,指标数据直接与分解工资挂钩,不再转化成百分比,数据的客观性更强。

3、日常管理双轨制

绩效考核重在业绩辅导与支持,但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管理的单轨制造成的,考核部门负责指标下达和数据统计,然后公布阶段性考核结果,对受考核部门支持少,资源支持上更加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是我们的责任部门缺乏专业水平,在业绩提升上无法形成有效支持,考核只是监管的工具,受考核部门认为努力也无法完成,往往结果就是可预见的。

推行绩效双轨制,绩效管理结果的输出与考核部门直接挂钩,考核部门的岗位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要求考核部门更加专业,在日常管理上会提供更多工具和方法,对指标完成的过程中予以辅导,特别是对工作计划、目标管理、会议更加精准,不再是督促大家收收资料、集体评估这么简单了。

三、绩效双轨制的支撑工具

实行绩效双轨制,重在推进绩效改进,不搞“运动”,不增加固定成本,倡导改进文化,将改进文化做到日常每一天的管理当中去。过去,我们一直采用KPI、BSC、百分比等等考核工具,但事实证明,那不是我们最想要的工具,掩盖了“人性”,人工成本的压力并非由客户带来的收益和降本增效来化解。比如,在新的管理创新项目投入上,这些都是需要资金投入的,有资金成本、时间成本,那么对产出的效果就应该由责任部门来承担,但在现有考核工具下,考核部门的责任最终会转移至领导层身上,是无法实现有效评估的。所以,必须要有新的工具作为目标支撑。

工具一:KSF、PPV和积分模式

KSF又称为关键成功因素,不同于KPI,决定岗位成就的只有少数的关键因素,每一个因素代表特定的价值,聚焦这些因素或指标,企业与员工间形成价值交换即部门生意模式,结果导向、数据说话、效果付费,让部门自己创造效益,分享超额收益,让员工自己核算工资,自己给自己加薪,形成利益趋同。PPV是KSF的另类版本,主要针对二、三线岗位人员,如行政、人力、财务等很难量化和检视的岗位,是依据个人产值或价值支付工资的考核模式。积分模式虽然不是新的工具,与以往的区别在于积分转化规则上的多样化,目前流行的是全面积分制管理导入企业,倡导“考核退位、积分上位”,主要用于员工差异化激励、年终或日常奖金、加薪、福利奖励化,与KSF、PPV结合起来应用,尤其应用在创新项目管理上,能够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效果。

工具二:GPS-IE改进系统

GPS-IE绩效改进双导航系统用一整套严谨的逆向管理逻辑,将企业的管理动作重新“串”起来,每一个部门都从经营者的视角看管理,给管理一个标准答案,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用滚动执行系统推动结果达成,让企业业绩增长成为常态,现介绍如下:

G代表澄清战略目标,P代表识别关键问题,S代表设计解决方案,I代表推动计划实施,E代表评估改进效果

GPS-IE绩效改进双导航系统要求树立“一切皆生意”思想和外包思维模式,每一个部门要设计自己的生意模式,用价值交换与价值谈判方式引导工作。通过战略目标完成偏差分析,依层级递进寻求结果性偏差、驱动性要素、活动性偏差等三级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对策略进行选择与过程评估,通过计划实施,开展效果评估改进。GPS-IE绩效改进双导航系统导入《目标行动计划书》、《内部结算预算表》、《标准操作程序SOP》等工具应用,在组织能力提升、经营者转型、经营行为把控、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更是对企业现有绩效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长效保障。GPS-IE改进系统和KSF、PPV具有相同的理念,即岗位价值交换,不同的是前者用在改进,后者用在考核。

工具三:城镇会议复盘

众所周知,大企业会议多,但缺乏有效的复盘。在绩效改进的过程中,组织管理更加注重推行自主管理,或者叫做无领导管理,尤其在日常例会管理上值得应用。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增多的背景下,如何把握当下,城镇会议复盘采用OKR绩效管理方法(即目标-关键成果模式),对日常计划和目标管理是一次重新的洗礼,重点要从改变会议的游戏规则开始。

推行城镇会议复盘,需要责任部门更好掌握PPT汇报工具,通过建立季度/月度/每周K目标计划模板,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配套严格甚至严厉的内部检视系统,通过自我承诺成功奖励和失败处罚的方式,实现团队激活与个体激活。

在这一工具应用上,管理学院开发了相关《组织自主管理-城镇会议复盘工作坊暨案例分享》课程,可以组织辅导和培训。

工具四:管理仪表盘等支撑工具

为使用绩效管理更加直观,管理仪表盘等工具不失为日常管理的有用工具。如通过红绿灯管控,可以展示绩效管理结果和分布状态,建立“红灯”意识和“违规”意识;通过业绩上墙表等文化墙,可以更加直观反映部门绩效情况和团队建设情况;业绩跟踪会可以作为常态建立,但必须要有结果展示,对未完成紧盯不放,承诺完成日期。

四、绩效双轨制的推行与推广

绩效双轨制的推行首先要选准合适的目标,可以从管理相对成熟的二级子公司开始,然后独立经济核算的分厂、事业部,再推广至集团公司各职能部门。必要时,财务部门可以开设内部账户,便于部门内部经营收支核算。

在推行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经验的总结,通过建立一把手绩效改进实验室,大胆尝试,为创新营造氛围,注重培养专业型绩效管理人才,利用考核单位之间的优势条件,相互竞争、相互排名、相互交流,促进绩效改进的全面推广和应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种值得全面推广的创新模式研究—绩效双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