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4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真的吗?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4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真的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可能先读钮先钟先生的《西方战略思想史》会更容易共情《战争论》:真正了解《战争论》的人相当少,但断章取义,随意引述的人却很多。自己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战争论》的篇幅是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和富勒的《战争指导》之和还多,刚出版的时候并没有受到重视,反而是同时期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立即受到重视,前者太抽象化和太理论化,行为准则也有,但只是少数。

第14章  侧面阵地

定义:凡是当敌人在侧旁通过后,还在固守的阵地都是侧面阵地。

除了威胁敌人的战略侧翼之外,没有任何作用了。

定义放宽一点,只要敌人选择绕过去的阵地,都可以看作是侧面阵地。

但是,克劳塞维茨从定义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区分。

有一些阵地在进攻者从其侧旁通过时不能固守,因此防御者就想在这种阵地上从侧面对进攻者发起攻击。
这样的侧翼攻击同阵地本身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至少采取这种攻击主要不是以侧面阵地的特性。

关键是可固守,未必坚不可摧。

克劳塞维茨的论述,有的时候会让人感觉有点啰嗦,翻来覆去地澄清概念,或多或少呼应那个时代同时存在的战争理论,但是细细读会发现,实际上他的分析能力非常的精辟,能够区分细碎的差异。

对于那些大胆而精神上占优势的,寻求有效的决战的敌人,采取这一手段是极为冒险和不适当的,但是对付那些谨小慎微的敌人和在双方只是武装监视的战争中,这一手段确实有才能的防御者可以利用的最好的手段之一。

这是谈到将领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了,虽然不是以特定的准则来呈现。

第15章 山地防御

从第15章开始到第17章讲的全是山地防御的内容。

第一段有两点:

山地是一个能减缓军事行动进展的因素,它首先对防御有利。
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时,在某些方面所得出的结论,从一般人的意见是相反的,因此我们必须作深入的分析。

山地对防御者有利,这是符合常识的。至于哪些结论跟一般的意见是相反的,让人非常期待。

考察是先从战术层次开始的,以战略结束。

1

第一点就让人非常震撼。

一些历史著作家,在谈到隘路时,总是把他描绘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但是每个熟悉战争的人都知道,至少应该知道这种山地行军同山地进攻很少有共同之处,甚至可以说毫无共同之处。

这让我想起曾国藩的故事。

有不少采用决堤的方式,引水冲击敌人获得胜利的战争故事。故事当中的以少胜多加阴谋巧计,简直是天然的传播发动机,多见于很多地方的民间传说。

饱读诗书的曾国藩,当然这样的故事知道得不会少,但是等到他自己真正领兵打仗的时候,却发现操作不起来:蓄水不易,决堤不易,结果还不可控。

西方世界,山地防御十八世纪中叶才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骑兵为主,火器不完善的时代,山地防御几乎是不可能的。

2

山地防御的尴尬。

消极防御借助于山地就大大增强了力量,只是防御者活动的自由更少了一些。
当敌对双方在进行较量的时候,暴露的侧翼总是最容易遭到对方打击的地方。

这就带来一个悖论。如果守住一些坚不可摧的地点,进攻方可以迂回。为了防止被迂回,防守方不得不把防守线拉宽,减少进攻方迂回的空间,这样一来,兵力就分散,进攻方选择直接正面突破。

山地防御是与机动性不相容的。

为了不至于把好的连同坏的一起抛掉……我们必须根据各种具体情况来分别研究山地防御的各种作用。

3

相对抵抗还是绝对抵抗。

如果只是抵抗一段时间,山地能极大地增强防御力量。如果希望山地防御实现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才有可能。

山地对运动是不利的。

只是进攻的一方在运动时,防御者才拥有决定性的优势,一旦防御者也必须运动时,他立刻就会失去这种优势。

要取得胜利,防御必须发起进攻,这个时候防御方也会遭到山地运动的困难。

对于小部队来说,他们只是要抵抗一阵子,并不需要取得胜利。典型像狼牙山五壮士,小部队吸引敌人的注意,掩护大部队的撤离。

4

大部队又如何?

由若干个这样的防哨组成的防线,是否会像人们一向所想象的那样,具有所有这些防哨单独存在时的力量合起来那么大的力量呢?

依托深谷或者悬崖的单个防哨,敌人的迂回代价比较大,正面和侧翼都可以有很好的防御作用。可能还有援军,或者只需要进行相对抵抗。如果是防哨组成的阵线,防哨与防哨之间是否能有可靠的联系?

克劳塞维茨说没有。

说是阵线倒不如说是一个个的点。敌人可以优势很大的兵力进攻一点,突破防线。大部队又没有援军,可能还必须进行绝对抵抗。

所以综合来看,山地防御对于小部队进行有限的抵抗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至于大部队的事,明天再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4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