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电影都白看了

以前的电影都白看了_第1张图片
诚然, "二刷"一词我也是头一次接触,字面之意不难理解,以往的看电影经历中也曾有过,但和此次对《记忆大师》的“二刷”而言却大相径庭,对于曾经的经典电影无非是重温,而这次却是在看过一边之后,充分了解了影片的创作脉络及个中细节的基础上,短时间内(不到12个小时)第二次回顾影片,有了一种旁观者的清晰观影体验,感触特别之余非常丰满。
一、以前的电影都白看了——“二刷”的新鲜观感
对于国产片总有一些先入为主的片面想法——即能勾起二次观影欲望的片子不多。
初次接触《记忆大师》还是处在精神比较混沌的状态,所以只是有一些最初级的观影体验,比如作为惊悚类影片其情节惊心动魄令我心头一紧,山重水复疑无路;作为悬疑类影片其情节跌宕反转令我恍然大悟,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这些也恰恰是一名电影编剧需要呈现给大众的。但如果真的只是感受到这些,在看完电影之后感触一句“剧情还不错”,那就对编剧的良苦用心理解得稍显苍白了,即便是细节狂、逻辑狂们,也少有能在第一遍观影的过程就能发觉全部信息,进而做到掌控全局。
所以安慰自己,暂且认为第一遍观看一部好的影片,真的是应该好好享受它所呈现出来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情节感受(或是视觉效果),这样一来,通过二刷甚至三刷来玩味情节的变换及老戏骨们的演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类如《记忆大师》这样的影片,观影之后找找影评,帮助自己判断对复杂剧情的理解是否正确,以及补充回顾疏忽掉的细节,似乎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此次仍不例外,一篇来自豆瓣的影评肯定了我对剧情理解的正确性,无非是将老黄(黄渤)定义为好人,老段(段奕宏)定义为坏人,老徐(徐静蕾)和杨子姗定义为酱油女,其他忽略不记,剧情于结尾处大力反转令人大呼原来如此。而影评作者在二刷该片之后对各个人物的丰满度进行了重新审视:例如老段未暴露之前的精心策划是如何体现的、老黄的人物思想动向是如何改变的、酱油女们真的是毫无用处的陪衬么等等,故其建议大家:
在二次观影的过程中(即二刷时)真正站在一个旁观者(可以是导演、编剧、剧务,反正不是观众)的视角去玩味这些东西,也许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触
作者的言语着实给我这样一个电影小白带来了某种新鲜的冲击感,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刷,真的是难能可贵的体验。
-1-
以前的电影都白看了_第2张图片
二、以前的电影都白看了——开启我的“二刷”之旅
由于已经知道了结局,故在“坏人”老段第一次登场的时候我便刻意留意他所作所为的目的何在,(而不是想看第一遍观影时只是想到了他是段奕宏、男主之一我认识、影帝演技不错、结尾是大BOSS可惜啦……)甚至其在片中角色情感转变之处我都稍作停顿,结合影评来把握一下他此刻的思想动态,由于编剧在剧情上设置的极为丰满,甚至有些溢出的感觉,这使得影片每一处细节都存在其想要表达的想法,所以此遍观影更需谨慎;老黄一路经历坎坷,好过终得善果,而其如何在老段步步为营的棋盘中挣扎求生存,便是该片的又一亮点,两位主演间相辅相成的对手过程及表达方式,都是比较经得起推敲的;配角们被带入的情节需要表现得很是淋漓尽致,例如杨子姗有可能被指证为大BOSS的桥段,上下剧情表现都非常合理和集中,其表现的内容信息量很大足以成为剧情反转前的有力衬托(而绝不是第一遍观影时那种可有可无的存在感)。
第一遍观影你是货真价实的观众,由编剧事先设计好的桥段来带动情绪和思考,会记住但不深究容易被察觉到的细节,对人物关系及其表达的用意理解比较混乱;而相比第二遍观影从“主动”观影者转变为熟悉剧情发展的旁观者,重新“审视”(或叫玩味)片中丰满的剧情,这时情绪带动明显要弱于第一遍观影,但在常规思考容易被察觉的大细节外,积极的主动发现易被忽略的小细节,深刻理解人物在剧情发展中的重要性,细细品味片中演员在配合人物剧情需要所呈现出来的演技等等。
之所以反复强调“旁观者”一词,还是源于那句“旁观者清”,清晰、透彻也许是最大最好的二次观影体验。
-2-
以前的电影都白看了_第3张图片
三、以前的电影都白看了——学会刷出像样的影评
一刷的过程糟糕到甚至可以用遗憾来形容:影评中给出的易被忽略的四个大细节都被我巧妙的躲掉了,即:沈父来要钱时的断指镜头、沈去记忆大师处的长时间停留(靠其与小徒弟的对话所呈现)、两位酱油女的初次会面实则有意而为之、沈帮忙探望和照顾李女的经过。对人物所呈现出的相关细节都没有做到完整掌控,可想而知对人物行为的连贯性、剧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以及人物塑造的整个过程都理解得不够清晰,甚至只是形成了一些碎片式的记忆。而在把握了全部细节的基础上“二刷”该影片,也明显感觉到对细节背后所包含的用意实在是考虑欠妥,这就好比平时做一篇阅读理解,一整段读下来或许会记住个中片段,但对整篇文章的宗旨理解仍十分模糊,以至于不能站在大局的角度来理解演员塑造角色的全过程。
除了能了解片中剧情发展的脉络之外,我还事先把握并揣摩了片中主要细节,侧面了解演员们处在他们的角度对这些细节的把控和演绎,他们意在如何通过这些来达到人物塑造的目的,也即演员的演技水平。影片中老黄、老段分别将剧情线索的明暗面呈现给观众,试想:老黄是如何跳出江丰(其固有人物属性)的性格的习惯束缚,来充分演绎一个陌生角色的全部心理状态,其实这样说来对于演员黄渤有一种人格分裂式的表演方式,时而演江丰时而演坏蛋,也许每个场景的拍摄过程是相互独立的,但整部片子衔接起来还是能让观众切实的感受到这个角色的完整性,即其是如何随着场景的变换来完成不同角色的心理塑造。
接着试想:老段从开始得知自己的事情要败露,便开始处心积虑的谋划方案栽赃嫁祸,甚至根据剧情需要,随着老黄的步步觉醒,其内心压力慢慢变大,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的冷静,直到最后剧情反转时罪恶的目的败露,是选择继续犯罪还是救赎,对于老段而言每一次转折和人物心理改变,都是其需要极力呈现给观众看的,而这一切在第一次观看该影片时是绝对把握不全面的,因为编剧就是要给观众一种不够连续、不够完整的印象,好便于隐藏该角色在剧情上的反转需要。在知道了结局后“二刷”该片的过程中,看过了这些由老段演绎出来的剧情就会瞬间觉得该角色的是如此的有血有肉,明明提示线索就在那里却又被轻易的忽略,正如影评作者写的那样:
通过表演的细节控制,完成多义性的呈现,做到把整个人物倒回去看"不露痕迹而线索尽在"
这会是一个好的开端,好在将会树立独特并适合自己的观影习惯,也好在自己不再错过精彩的剧情和精湛的演技。对于一部好的影片,通过多次观影来做到清晰透彻的了解它,就好比同时站在了导演、编剧、演员、观众的角度,来重温一本好书,品读其中的真意,玩味其中的真情。
以前的电影都白看了_第4张图片
PS:小白看来超赞的海报配图
-3-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前的电影都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