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可能也就一两年前,经常看到朋友圈有这样的转载,然后就会sb兮兮的点进去。
然后么,感觉被套路了。好吧,既然入了坑,也不介意再入一次,转发个试试,万一真有免费课程听呢。
再然后,如上图所示,要听课,好的,先关注这些个公众号,“小熊亲子课堂”“情感心语”……一听名字,满满的营销气~但还是会吸引到一些单纯的老干妈或者老干爹啥的……
故事还没有讲完,于是去公众号去关注了“小熊亲子课堂”,真的有“细说红楼”栏目耶……点进去,是一段蒋勋老师讲解红楼的语音资料(盗版的MP3……)
再然后,“细说红楼”旁边,还有一个叫“免费书城”的栏目,点进去是什么呢,是引向一个叫“老王笑话”的文章:老王笑话,长下图这个样子,然后你们也懂的…
于是,谜团就解开了。依靠“红楼”引流,依靠“美女图片和黄色小说”,满足更多用户需求,雅俗通吃。
阅读和语音材料还分期发布,为了增加客户群体粘度,保持点击流量。那运营者为什么需要这些流量呢,因为流量就是金钱。
到这里可以给我的一些50后,60后的叔叔阿姨们,解释一下微信公众号的盈利模式了。
其实绝大部分的微信公众号是不盈利的,因为只有当你成为“流量主”以后,你发的推送下才可以选择添加广告,然后才会有资格获取阅读量而带来经济收入。
微信公众号的“流量主”是有比较高的门槛的,据2017年的不完全调查统计,带“原创”标的需要有1万粉,而不带“原创”标的需要5万粉。
在当时还是有一批真正的大V,像咪蒙、papi酱等等,是靠真本事赢取流量赚钱的。
所以当大家看到流量捞金的速度之快,成本之低廉,怎么会不想分食一杯羹呢。
所以就有了“小熊亲子课堂”等等这样的存在。用各种套路诱导吃瓜群众去关注这些公众号,使得它们可以迅速地触及5万粉丝门槛。然后运营者再分期用各种“雅俗掺杂”的材料来留住受众。再强调一下,分期就是为了保证粘度,所以理解粘度这个词了吧。
只要有点击量,就能分享到广告收入。
所以唯“流量”是从,被流量绑架。于是乎就衍生出了假粉,“刷、水、炒”这几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吧,好多人都去买粉,做假流量和假活跃。
鱼目混珠,通过炮制“眼球”新闻骗取流量,上热搜。你看王某某被带绿帽子,李某某给别人带绿帽子,这个总能上热搜。但我问你“两会”是几号几号开的,会议内容涉及哪些国情民生……热搜上你见过吗,没见过吧。不是说这两个绿帽是为了博眼球,人家当事人也挺不容易的,我这算没举对例子。
还有一件打死我都想不通的事,那些直播吃饭的人是如何赚钱的,你说你直播教人打游戏或者化妆么,还算有点技术含量,你直播吃饭,居然有流量,还不只是一点点的流量……
反思一下,我们的生活已经无聊到什么程度了???这个世风日下啊,这个人心什么什么哟……(其实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好羡慕啊,怎么不找我去表演吃饭呢,哈哈哈,节操在哪里~)
然后监管爸爸们出来了,再不出来发发威,你真当人家是吃干饭的啊~我们要拒绝低俗,我们要回归内容的优质原创性……
刚扯的有点跑偏了,还好我语文老师已经不给我批作文了。
上面吧啦吧啦讲的这一大通,只是着眼于微信平台。跳出去看看呢,光你手机里的APP就有几十到上百不等吧,别说还有那么多你没下载的。
全网总体的流量就那么多,平台目前呢呈现一种井喷式的增长,平台上的创作者呢,总人数也多了吧。于是乎每个创作者能分到的具体流量,就极其有限了。据说平台惯用“四舍五入”法,也就是达不到最低流量阀值,不给报酬。
当监管的力度加大,流量的饱和,吃瓜群众的集体成长,三管齐下,流量经济就式微了。什么是式微,简单点讲,就是赚钱没那么容易了。
于是乎,大家绞尽脑汁,还是要好好把内容的质量给提上来啊。很多平台推出了:“有偿征集”、“有偿活动”。
针对一个命题,作者自由投稿、比稿,刺激更多的人用心创作。所以,为啥现在抖音,西瓜视频这么火。好好用创意录个视频,搞不好能破个千万级,然后你就发了。
怎么感觉写到最后又跑偏了,疑似给抖音打小广告呢~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意见。不具有任何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