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终有报 ——读《沉思录》有感(14)

善恶终有报 ——读《沉思录》有感(14)_第1张图片

近期的山东“辱母杀人案”闹得沸沸扬扬,群情激奋。人们在指责放高利贷的人时,也把矛头指向了不作为的警察。警察,制止恶行的群体,当他们面对罪行都无动于衷,我们还能指望谁?别以为“恶”离我们很远,有时只在咫尺之间。

《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说:

“究竟恶为何物?恶其实是你经常会碰到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要在心中谨记:对于恶,你早已熟视无睹。你无论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在古代历史,在中古历史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历史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在家庭的各个地方,都有着恶的踪迹。恶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所有事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只不过转瞬即逝而已。”

作为一个皇帝,爬上权利的顶峰,一定看到过平常人看不到的恶。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一刻,你我君臣之称,下一秒,你我阴阳相隔。这里面的“恶”在皇帝看来,仅仅是维护自身权威的行为,甚至不能称之为“恶”。而对于“恶”的理解,从来就是争得脸红脖子粗的话题。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荀子则坚称“人性本恶”。荀子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想想也有道理,人性都是善的,谁又会去拿起屠刀呢?还需要放下屠刀吗?苍蝇不叮无缝之蛋。

不过,从本书中看,马可·奥勒留是支持“性本善”的。他写道:

“我对善的坚持,不受别人任何言行的影响和干扰。正如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会说:无论别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依然还是世间的宝石,而我的色彩永远不变。”

一个人,敢于坚持自己的本色,不因外部的干扰而改变,这是令人钦佩的。说到坚持本色,陶渊明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他是东晋山水田园诗人,生活怎样的时代?宦官们争权夺势,贪污受赂屡见不鲜.看惯了官场的黑暗,他毅然辞官而去,隐居在田园之中,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抱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这不正凸显了他的本色吗?他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理念,不管外界的纷纷扰扰,吟诗作画,岂不快哉?

而马可·奥勒留显然不是这样的看法。他在书中说:

“有人害怕变化吗?但没有变化,这个世界如何构建呢?不把木头做成澡盆,你能洗澡吗?食物不经过一番加工,你能从中汲取营养吗?任何东西如果不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恐怕都没法被我们使用吧?难道你还没有意识到,无论是对你自己还是宇宙的本性,都是离不开变化的吗?”

变与不变,悉听尊便。

烟雨任平生2017.3.28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恶终有报 ——读《沉思录》有感(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