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关系

截止到2016年11月中旬为止,中国电影市场继续呈螺旋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暑期档,已然呈井喷式爆发,这种状况的发展不得不说是得力于互联网思维的发展。所谓互联网思维,核心内涵是尊重用户的需求和反馈,注重互动,不断革新技术。无论是传统的视频物料还是原创的视频内容,都可以通过微博或sns社区进行广泛传播,互动性和参与性都很强,而技术的革新、功能的整合,更是让营销方如虎添翼。

一、互联网思维在电影产业不同方面的运用

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互联网思维在电影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作用。

1、创作方面——提高观众参与度

互联网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使用人数极为广泛并且这些人具有很强的操作电脑的能力。因此,许多电影制作者为提前做宣传以提高票房收入,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电影创作初期,这样不仅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而且很好的为电影做了广告宣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去年新出现的名词:众筹,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宣传计划内容、原生设计与创意作品,并与大众解释让此作品量产或实现的计划,有兴趣支持、参与购买的观众可借由“赞助”的方式,让此计划、设计或梦想实现。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可利用粉丝评论完善剧本,并对影片的发行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同时为小成本电影带来福音。

2、放映方面——扩大电影新模式

过去,人们若想看电影唯一的选择便是到电影院排队买票,自从互联网的加入,这一消费模式被完全打破,人们更多的利用在线购票方式观看电影。这一方式的好处是观众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观看座位以达到更加满意的消费心理,比如优酷土豆推出“观看预告片一键购票”在线支付功,这能完成从“营”到“销”整个环境的闭合。这些新模式的产生对于市场方面可以更好地做到票房预测,对于影院来说,则不利于排片计划,对于其他电影来说,会遭到影院主流电影的排片挤压。甚至还会对产业链上游环节进行控制与干预。

二、互联网思维在电影产业中出现的问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互联网思维则更是有利亦有弊。在不断取得高票房利润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电影市场带来一些问题。

1、创作方面——数量的“高”产是质量的“低”产

许多导演为了获得高票房、高利润,为了提高排片速度而降低了影片的质量,为了迎合观众和赞助商的要求,创作者总是会加入他们的意愿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另外,虽提高了观众参与度但其参与度并不能深入到对内容本体的定制。因此,整部影片显得支离破碎,内容和意义被完全打乱。诚然,影片的目的应该是迎合观众的,但若只是一味在降低质量的基础上去迎合观众是低估了观众的智商。

2、受众方面——受众人群过于集中

据调查,现在观影的主要人群集中在18-35岁之间,包括18-22岁的学生族和22-35岁的上班族,而35-50岁之间的人群和50岁以上的人群则是观影的少数人群,特别是50岁以上的观影人数则少之又少。那么,制片方和宣传方则应充分利用这部分人群的消费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考虑是否在利用互联网思维的同时继续进行传统方式的宣传呢?

三、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1、政策方面——积极扶持新导演

现在的电影市场,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电影导演的地盘了,特别是今年的暑期档可以看出,出现更多的是像郭敬明、韩寒等这样的跨界导演。这些跨界的青年导演最大优势就是具有一定的粉丝群,他们的思想和创作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一些扶持政策,防止新老导演出现断层。同时,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导演在对抗好莱坞方面,他们可以集体发力,将国产电影票房比重重新抬升。

2、盗版问题——加大力度打击盗版

有效的制度是中国电影市场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盗版问题上。目前,中国的盗版市场盛行,建立有效地盗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就电影大国美国来看,美国的票房只占到盈利的30%左右,版权收入超过票房收入的2倍,可见,建立有效地版权机制不仅有利于降低风险同时,也保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BAT巨头的加入、现象电影的出现、并购狂潮的卷起、O2O的发展都在证明我们已经被罩在了“网”中间,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电影产业,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对电影而言,可以说隐藏着给予又面临这挑战。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