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车,巨头们是如何办到的?

作者:Arbei

导读

近几年,跨界造车的企业越来越多,很多企业你根本想不到竟然还能造车,这些企业是如何做到出人意料的呢?国内外一些知名的跨界造车企业,通过核心方向和造车模式两个维度分析,可以重新审视这些跨界造车的行为。

跨界造车,巨头们是如何办到的?_第1张图片
未来的概念车

最近几年,跨界造车的新闻不绝于耳,既有已经成功量产的企业,例如特斯拉,也有一直“被绯闻”却未见到真实情况的企业,如苹果、华为等。尽管很多跨界造车的企业还处于概念阶段,但很多企业已经在跨界造车道路上大步前进,打造全新概念、建立合作、投资建立工厂、计划量产,这些企业的造车计划让人非常期待。

这些跨界造车的模式都很新颖,很多企业之所以敢在没有任何行业经验的情况下贸然起动这一战略,必然得从模式中下功夫,打造不同于传统汽车厂商的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在跨界造车破除资金、技术、供应链等重重障碍。同时,跨界造车的企业如何初生牛犊一样,无所畏惧地向被传统汽车厂商垄断的市场发起强烈冲击,这势必会加速汽车产业改革创新的步伐。


.跨界造车的企业的情况概览

国内外诸多企业纷纷参与跨界造车中,希望借助互联网及相关创新技术迅速抢占这一风口,对于这些企业,支持者认为这将改革几十年没有太大变化的汽车产业,但反对者认为很多企业的造车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资金、技术、供应链等是这些企业无法逾越的障碍。那么,我们从核心业务、概念车型、合作商、牌照情况、制造投产、测试情况、量产计划这几个不同方面来看这些跨界造车是否真的靠谱。

跨界造车,巨头们是如何办到的?_第2张图片
跨界造车企业的情况概览1
跨界造车,巨头们是如何办到的?_第3张图片
跨界造车企业的情况概览2

从这些表格可以看到,这些企业的跨界造车并不是PPT造车,很多企业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量产,特斯拉在2008年已经实现量产(尽管一度濒临破产),阿里巴巴、蔚来汽车、易奇汽车打造的汽车很有可能在今年面市。尽管还有很多企业的造车计划几年后才能实现,但很多企业已经获得了相关牌照(如百度、蔚来汽车的无人驾驶牌照),同时投入大批资金建立工厂(如乐视将投资200亿建立互联网汽车工厂)。总结起来,之所以这些企业的造车计划会被人如此期待,正是因为人们对这些企业真实行动的反应。


.企业的跨界造车模式

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方式跨界造车,究竟这些企业采用哪些模式?这些模式有何特点?让我们来通过核心方向和核心战略两大维度分析这些模式。

维度一:核心方向,表明跨界造车的企业专注的方向,分为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两个方向

维度二:核心战略,表明企业造车采用的方式,分为自主研发、合作开发两个方向。

基于这两个维度,共分为四个模式:全新模式、搅局模式、冲击模式、快速模式,这四个模式中分别有不同的代表企业。

模式一:全新模式

这种模式下企业自身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自主研发智能驾驶技术。这种模式投资成本很高,往往具有很大的风险,且研发速度较慢,一般需要很强的创新技术作为支撑。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厂商的造车模式,并没有将重心放在发动机等硬件上,而将重心放在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中,全新模式将依靠互联网技术、创新科技、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不一样的汽车,为用户提供一个全新的驾驶体验。正因为投入大、研发困难,致力于全新模式的企业只有谷歌和百度,这两家公司都以搜索起家,在地图、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领域具有很强的技术积累,而这些技术正是无人驾驶技术的底层技术。唯一不同的是,谷歌所研究的是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并将这一技术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驱动力,而百度则致力于半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司机的介入。

模式二:搅局模式

即非汽车企业与拥有自主驾驶技术的企业合作打造汽车。与全新模式不同的是,这一模式下企业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减少投入的成本和风险,与全新模式一样,拥有无人驾驶技术的企业并不多,采用这种模式合作的企业并不多。索尼通过向ZMP注资涉足自动驾驶汽车领域,但模式尚不明朗。目前无人驾驶的技术尚存在争议,许多国家对无人驾驶技术还未有明确的立法,全球获得无人驾驶牌照的企业仅有15家。

模式三:冲击模式

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之所以称之为冲击模式,是因为这种模式下,新能源汽车并不像无人驾驶汽车一样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这种模式直接绕过传统造车流程,采用不同方式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类模式的企业往往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不仅发展速度快同时也对传统汽车厂商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从目前的情况分析,特斯拉从2003年成立至今依靠电动汽车给汽车市场带来了不小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汽车企业将电动汽车作为研究重心之一,而政府对于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无疑为这一模式带来了更有利的政策环境。苹果公司,无疑是这一模式最受瞩目的企业,尽管还未有切实的战略计划,但人们对Apple Car却非常期待,期待苹果能像研发出像颠覆手机行业的iPhone 4 一样颠覆汽车行业的全新汽车,人们很可能会看到“iPhone+ Apple Store”模式的经典重现——iCar+车联网。

跨界造车,巨头们是如何办到的?_第4张图片
概念车型

模式四:快速模式

这种模式与传统汽车厂商合作研发新能源汽车。该模式下,跨界造车企业的重心放在车联网及其利用互联网提供相关服务,免去了制造汽车的技术积累和申请汽车生产牌照的麻烦(汽车生产属于“核准”制,企业必须通过审核批准才能进行汽车生产相关的行为)。因为这一模式是最简单的跨界造车模式,所以采用这种模式的跨界造车的企业最多,如阿里巴巴、和谐富腾、易到、乐视、格力、华为等。在这种模式下,一般的合作者都包含传统汽车厂商,双方各自利用所在领域的专长实现跨界合作,从而实现在短期内快速实现跨界造车,将跨界造车的风险降到最小(不像自主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汽车,这一模式的研发周期长且风险最大,如谷歌这样实力非常强劲的互联网巨头从2010年开展这一业务,至今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汽车投产和量产)。目前来看,阿里、易到的汽车2016年底很可能实现量产,而乐视的量产计划在2017年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跨界造车,巨头们是如何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