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1888:洋务三十年,海军初建成》
我们细细观察一下现在的国际外交,很像中国的战国时代,列国互驻使臣,负责对外沟通的大臣都官居要职,伐谋伐交,各显神通,且都遵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信条。自秦国一统天下,尤其是后来中国一直居于东亚领导地位,让中国的外交出现了特殊的朝贡体制。
清朝的属国就有高丽(朝鲜)、琉球(日本冲绳)、越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廓尔喀(尼泊尔及其周围)、苏禄(菲律宾苏禄群岛)等等,这些属国位于清朝国土的边远地区,总计二十个左右。清朝有维护属国政治稳定的责任,属国有定期进贡的义务。这些属国的存在一是为了宣扬国威,二是为了作为军事缓冲地带。比如西部边疆各国缓冲西亚新兴帝国的冲击、朝鲜则可以缓冲日本的侵略,万历三大征之一就有抗日援朝战争。然而这一藩属朝贡制度,在清朝末年却让中国更快地陷入了泥潭。
19世纪初的日本和中国一样实行闭关锁国,海关只留一处长崎,贸易也仅限于中国和荷兰。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率领四条蒸汽船硬闯日本江户湾,日本举国上下惊慌失措,人心惶惶,国门被迫打开之后,列强纷至沓来,不得不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当时的日本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是一系列条约的签订者,天皇并无权威。
向来就有的民族危机感,让日本民众对不得民心的德川幕府发起了攻击。而且原始的封建小农经济严重制约了日本手工业的发展,让一些商人和拥有资本主义倾向的藩属,联合民众发起还政于皇的武装“倒幕”运动。这期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政治谋略家,如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岩仓具视等等。这一段倒幕运动并非想象中得那么容易,日本未来的方向和军事行动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后期当写到日本史的时候,再详细为大家介绍。
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的谕令,建立新的中央政府,并实行改革。日本幕府时代正式结束。为了对比前文的洋务运动,我们看看日本的明治维新主要做了什么?
1869年日本废藩置县,降低贵族特权收回俸禄,士农工商一律平民,实施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1871年,日本绝大部分高层组成大型使团访问西欧各国;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东京横滨线,40年后,不大的日本国土已建成铁路7000公里;1873年,新兵役制,改革农业税,统一货币;1882年成立日本银行;1885年,实行立宪,建立内阁制度;1889年,中国北洋舰队成立后仅仅一年,日本军费开支1200万两白银,是偌大中国当年军费开支的六倍……
日本的改革与发展如火如荼,当原料和商品的供应无法跟上日本经济发展需求的时候,侵略与殖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迫切的要求。为了掠夺经济资源,日本在改革之初便订下了新的大陆政策(在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就已制定了大陆政策,只不过被明朝军队和朝鲜名将李舜臣打败),而这一新政策一直实行了70年多年,可以说对日本,对中国乃至对全世界都造成了深深的灾难!
第一步:灭亡琉球,占领台湾;
第二步:灭亡朝鲜,占领东北;
第三步:灭亡满蒙,占领中华;
第四步: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自己庞大的计划,日本早已派出了间谍前往中国,晚晴中国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全都被日本看在眼里,用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话说,日本轻视中国为顽固愚昧的老大之邦,中国则讥讽日本为轻浮躁进妄自模拟欧洲文明皮毛的一个蕞尔岛夷。
1871年,日本进攻琉球。琉球国王之前一直进贡中国,后期在日本的胁迫下开始向日本进贡,日本出兵琉球也就有了法理上的依据。琉球国王被侵略之际向清廷请求支援,但是当时清廷海军还在构想之中,无力外援。日本灭琉球之后,设为冲绳县。开始在琉球驻军,准备侵入台湾。
1871年底,琉球货船遭遇台风,流落到台湾岛,幸存60多人,但是遭到了土著民的诛杀,只有12人被汉族所救,辗转回到了琉球。1874年,日本以保民问责的理由,入侵台湾。其中牡丹社等部落被剿灭,日军长驱直入。这时沈葆桢为保台湾率军反抗,然而日本却因为军队水土不服又有瘟疫,迅速伤亡过半,导致战败。虽然是日本战败,但是清廷为了不惹事端,还是赔偿了50万两白银。
日本的计划受挫之后,更加坚定了日本统治者侵略中国的野心,举国上下节衣缩食全力发展海军,并且专门成立了海防机构,统一调配国家军力。
反观中国,首先要纠正一个印象,就是当时的北洋舰队的确是中国海军,但是中国海军不一定是指北洋舰队。前文我们已经说到,中国海军分为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和广东舰队四个舰队,它们分别归属于四个总督管辖。只是北洋舰队的实力最强,归属于直隶总督李鸿章。
李鸿章深刻地察觉到日本人的野心,遂多次上书请求朝廷拨款修缮舰队,购买枪炮,发展军队。1888年北洋舰队成立后,各国不再侵略中国,也让统治者觉着海军建设至此已经够用。而且钱是不是要用到海军,也不是能轻易决定的。因为除了海军要钱意外,其它很多地方都要钱。
耗钱一:日本退军台湾后,70年代俄国入侵我国西北地区,是保是弃,朝廷犹疑不定,弃则丢失领土,保则耗钱伤军。李鸿章反对出兵,要求把钱用在海军之上。最后清廷决定由左宗棠带领军队收复西北,伊犁也回到了中国;
耗钱二:西北之地收复后,80年代法国侵略中国藩属越南,越南请求支援。李鸿章反对出兵,要求把钱用在海军之上。最后清廷决定出兵保卫越南,法军不胜而胜后,签订了《中法条约》;
耗钱三:西太后慈禧希望颐养天年,还要准备1894年的大寿,于是挪用海军公款,以在昆明湖练水师为名,大力修缮颐和园,李鸿章也只能默认。
1894年李鸿章最后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拨款修缮海军,也遭到了帝师翁同龢的阻挠,翁同龢自认清流派自然不想成全地方大员李鸿章;然而,李鸿章上书两个月后爆发了改变国运的中日甲午战争……
下篇:《1894:一场由“私家”海军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下)》
目录:百年国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