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盲目比较毁了你独自成长的能力

别让盲目比较毁了你独自成长的能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

临近毕业季,朋友圈里被各种学长学姐的辉煌事迹刷屏。那个每天自习风雨无阻的学姐拿到了常春藤盟校的offer,即将迈入更加广阔的天地;那个特立独行的学长顺利考研去了北影,追逐自己的导演梦想;那个从大一开始就跟着导师做课题的学长拿到了十几项发明专利,顺理成章地走上了科研之路。这些励志成才的典型事例经过各种校媒公众号编辑,又被在校生们以链接的形式疯狂转发着,顺便立上自己的flag——“明年我也要参加xx杯比赛”,“下一个目标:像F学姐那样去国外做volunteer”,“明天我也要五点半就起床”······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可是这些立flag的朋友们,你们真的是因为自己需要、自己想做而去做这些事情的吗?亦或是,只是不想在这场比较里落了下风呢?

二、

我的闺蜜S小姐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比较中跟着别人走的人。高考填报志愿,她没有想法,听说情敌报了金融专业,为了不被比下去,她也报了金融专业。幸运的是,她的成绩不错,在没有经过任何比对和考量的情况下,还是被一所一本大学录取了,就此开启了又一场追逐的人生旅途。进了大学,她对学生组织兴致缺缺,但是身边的朋友都进入了学生会、社团或者校园媒体平台。她觉得,不能被比下去,于是也七七八八参加了一大堆面试,顺利进入院系学生会的某个部门。但后来她发现,自己对这个以整理档案为主要工作任务的部门实在爱不起来。打了一个月酱油以后,就主动退出了。就这样,小到选课,大到实习,没有自决能力的S小姐一路跟着身边的人做决定,却觉得生活愈发缺乏乐趣。直到不久前的一天,哭着跟我煲电话粥,说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想要退学。

S小姐的故事实在不是个例。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有时候我自己也会踏入这种比较的怪圈。比较似乎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在缺乏目标,前途不明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找一个甚至多个参照物,试图去复制别人的成功。但事实上,也许我们的个体特质并不适合这条成功的路径。在比较复比较,追逐复追逐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掩埋了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活得既不像别人也不像自己。最可怕的是,这种比较会剥夺掉你独自成长的能力。

三、

记得小时候做教辅题,书的封底总是用“速度”、“追逐”这样的字眼来激励学生,仿佛这样可以多卖出几本似的。确实可以,“人的意志力通常是一年生的草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比较来获得一种向上提撕的力量,这样就能跑得快一点,飞得高一点,走得远一点。在这些时候,比较是好事,可以帮助我们从堕落泥淖里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拔出来。

但可怕的是,如果方向错了呢?跑得越快,飞得越高,走得越远,就错得越离谱,纠偏的成本就越大。常有人说,年轻人啊,没有目标的时候不要沉沦,看看你周围的人都在做什么,照做就是了。但事实上,照做只是尝试,你要从这个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真正适合的东西,然后顺着这条路坚定执着、大步流星地走下去。那样才酷,才不会显得愚蠢。

我们热衷于比较的另一个原因是,个体不能进行自我定位。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自己在这个圈子里的位置,才知道谁要巴结,谁可以嘲笑,谁值得深交。我把这叫作GPS定位的社会化表达。但定完位以后呢?我们不能继续靠比较来活着。否则,如果有一天撤去比较的参照物,我们就会变成被抽去脊梁骨的人。因为没有独立思考,自主决定的能力,因为没有想过自己到底要往哪儿走,更容易迷失在生活的海洋里。这时候,只能说,“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是一个人的本分”。

四、

青年作家里,我最喜欢的是蒋方舟。不是因为她少年成名,不是因为她如今活得风生水起,而是因为她很懂得自己要什么,不喜欢被比较,更不会主动去比较。以前看过她的一篇专访,她说起在清华读书的日子,觉得很自在,甚至用轻松的语气提起毕业前最后一门体育考试挂掉不得不补考的事情。对于那些汲汲营营比较算计的人来讲,哪怕是体育课,也绝对不能落后。但蒋方舟不一样,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懂得聆听内心的愿望。身边的同学或拼命刷GPA,或频频在各种比赛中夺得桂冠,或四处参加500强企业的实习,只为用大学四年书写一份辉煌的简历。她却只喜欢在荷塘边安安静静地读书,写作,思考。我想正是这样独立的成长态度,才使得蒋方舟的文笔有着超乎她年龄的老练和睿智吧。

每个个体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盲目地和他人比较而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实在是很可悲的事情。独自成长,也许会走些弯路,会碰些铜墙铁壁,会吃一些只有自己吃了的亏,要咽下独自承受的眼泪。但是这样走来,你会收获独立、自信、果敢,真正拥有自己期望的人生。

有一句很喜欢的话,想在这篇文章的末尾送给你们——“我是没有攻击性的存在,我信仰方向,而不是速度,所以温和。”希望我们都能忘掉那些速度的比拼,做个信仰自己的方向的人,未必温和,但能活得潇洒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盲目比较毁了你独自成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