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生活

别人家的生活_第1张图片

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一种生物叫做“别人”,别人家的孩子,从来都是三头六臂,飞天入地,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简直就是加强版的妖怪。

别人家的朋友,全都是风雅名士,一颦一笑都有大家风范,圣光足以秒杀我们这些愚蠢的凡人,跟他们做朋友,即使过了半个世纪,记忆还散发着玫瑰的甜香。

别人随便吃个饭,都溢出一桌面的文化:下面的小菜像丁辅之的扇面画,面条粗壮不输翁同龢的笔势,老母鸡汤暗里透亮更似乾隆宣纸。

这个别人,就是董桥。

冯唐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要少读董桥!”并写了一篇长文论述自己的观点,正好那段时间我亚马逊的购物车里放了一堆董桥,还没有来得及付款,一听他这么说,立马窜起来买了一本《青玉案》。村头看相的那个瞎子说得没错,我脑袋后面有根反骨,越不让干什么,越手痒痒想要干什么。

虽然没有百度过董桥的资料,但我肯定他一定是个老人家,(至少在写《青玉案》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老人家了),书一翻开,一股暮年之气扑面而来。书中所有提到的人物,没几个我认识,(当然,这也是我才疏学浅之故),认识的几个名字也已经作古,比如林海音,当然她早就不是《城南旧事》中的小女孩了。

一群民国老头老太,虽然生活在蒋老先生咳簌一声,全台湾都要吃川贝枇杷露的时代,但是毕竟没有经历大陆的政治浩劫,没有怨怼,还残留得一腔纯粹的愁绪。

所以《青玉案》端然讲的都是旧人旧事,旧时风物,旧时传奇。他身边的人,全都是六分往昔故国的教养,四分西洋文化的陶铸,光提名字就能吓退人三十三里的角色,这样想来,颇有点现代人在火车上向陌生人吹牛的意味:“我当年的邻居/兄弟/朋友/亲戚如何如何!”

虽然都是吹嘘,但是吹嘘文化,总感觉高了几个档次,董桥肯定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他全书都在充满优越感地吹嘘着。董老先生吹嘘完毕,还不忘挤兑一句:“世风翻新,俗气弥漫,独具这般艺术主见的人不多了!”台下的听众少不得忍气吞声,暗恨自己余生也晚,没赶上那个风起云涌,大师遍地的好时代。

我自认平生也读过几本书,民国时期的大家也都略知一二,但此时也只有乖乖闭嘴,在旁边端茶倒水的份,眼看他董大师身着长袍,舌灿莲花,纵然知道他有卖弄之意,但不得不服————谁让人家有这个卖弄的资本呢!

别人的日子,奢侈得云淡风轻,百元新币买得到一檀木箱子精装全套《二十五史》,二三十元买得到齐白石的大轴,有什么书籍,店伙计送上门任你细条,任你留着慢慢观赏、慢慢议价。这就是当时的日常生活,我们这一代晚辈,除了踮着脚尖仰着脖子看,除了嫉妒得眼睛发红,剩下的就只能听听董桥唾沫横飞地侃大山了。

这本书里记载的风雅、精致和讲究的旧式生活方式,已经离我们的很远了,比《红楼梦》还远,比《浮生六记》还远,我们失落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从容不迫的优雅。

那么些遭遇、风霜、浮沉、人生、回首看去,只当等闲。倒是古式诗词、书画、古玩,陆小曼、齐白石、张大千、李义山、黄宾虹、吴昌硕、张伯驹、王世襄、倪元璐,热热闹闹,跻身其间,构成生命的主题。

说到底,《青玉案》这个名字是非常贴切的: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些早已消逝的旧年烟雨,还淅淅沥沥下在老一辈士大夫的心底。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人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