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的“静”之美

      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更有机会和智慧来处理面对的一切。《老子》认为,万物生于静归于静。不论是道家的炼心炼气,儒家的修心养性,还是佛家的“六根清静”无不以静入手。心不能静便无所安,心不能定便无所守,也就是说,人静不下来就会没了主心骨,就会一事无成,即所谓人慌失智,马慌失蹄,就是这个道理。


生命里的“静”之美_第1张图片

       宁静是滚滚红尘路上的一杯清泉,燥能止渴,烦能安心。道理几乎人人都懂,但是真正做到宁静平和却是一道很多人都无法跨过的坎儿。生活需要鲜花掌声,灯红酒绿,歌舞喧腾的繁华热闹,也需要纸醉金迷带来的虚荣和骄傲。如此的热闹过后,留下的常常是无奈的冷清和失落。只有宁静才是一方净土,不但能为你带来心灵的感念,更能让你享受生命的安宁和自在。“人静不下来的根源说白了就是欲望太多。无欲则刚。”“刚”就是心静神宁、坦然自若、理直气壮的面对一切磨难的心态。欲望太多的人,是无法宁心静气的。《论语·公冶长第五》典故中记载:子曰:“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意思是,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啊!”学生们听到孔子感叹说:“如果要论刚强,申枨应该是可以当之无愧的吧!”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多,怎么可以称的上是刚强呢?”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一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和飞扬的柳絮,躁动着,飘浮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又怎么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呢?


生命里的“静”之美_第2张图片

       庄子说,圣人之静,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于挠其心志,以能静。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10年,“破壁”腾飞,终成中国画之巨擘。国画大师刘海粟再三告诫学生,“要甘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会寂寞。从巴金声明“闭门谢客”到费孝通贴告示“关门盘点”,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


生命里的“静”之美_第3张图片

      滚滚红尘,竞争激烈,杂务缠身,人们常会觉得压力沉重,心境失衡,进而生出许多的愤懑和不平乃至牢骚来。在繁忙紧张的生活中,如果不懂得忙里偷闲,舒缓放松一下自己,就会感到心力交瘁而迷惘躁动。“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宁静的气势和力量。古人云,“动以养身,静以养性”。“闭门谢客”指的就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摒弃俗虑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进行反思,悟出真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涵养德性,净化灵魂的目的。事实也证明,唯有净心、心静者,才能排除纷扰,做出一番成绩,才能听得见生命中花开的声音,看得见别人看不到的美景。


生命里的“静”之美_第4张图片

       清人张潮的《幽梦影》论述:“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意思是: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就是体味享受生命之美的过程,更是发现生命的质量的过程。


生命里的“静”之美_第5张图片

      《庄子》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河流把细浪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一颗心如柳絮纷飞的时候,它是什么也看不见的。

       《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学者大家作学问、修灵性,需要宁静。日常生活同样无不以静为福。寻常百姓为生存而忙忙碌碌,但心底却无不渴求生活的平静。谁都希望能阖家平安、工作顺利、四邻和睦、社会安定,日子过得安宁、祥和、轻松、愉快。所有这些,追求的正是一种生命中、生活里的宁静美。


生命里的“静”之美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里的“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