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郑璐  宜昌  焦点网络初级七期    原创持续分享第104天

今天按以往的规律每天读几页书,在读红皮书《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应用》时,中间有段文字,我印象特别深刻,书中这样说的:老师辅导来访者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封闭式的、训诲式的是非题来发问。例如: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做是错的?这样的是非题容易让来访者只回答对或错,难以引发来访者深谈下去,且问句中质疑批评的语言,也暗示来访者是不好的、犯错的,易带来来访者的反弹。

通过这段文字我想到每次儿子犯错误的时候,我都会这样问他,记得昨天回家等电梯时,他又按以前的方式使劲拍开关,之前训斥过他,昨天又犯这样的错误,我提醒的说:这样做对不对?他回答:我忘了。我继续说:你这样觉得错了没?他用忏悔的眼神把我望着。这样的对话让我反思我一直以来也是用的封闭式是非题在发问,不能很好的深谈下去,也不能让他更多的思考。

今天看到这段话,我想我的方法该改变一下了,通过例外问句:你没有这样使劲的拍电梯开关是什么时候呀?那时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或者用假设性问句:如果以后每一天都可以轻轻的按电梯,妈妈对你的行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周围的叔叔阿姨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大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通过运用建设性预设问句,所选择的方向、所使用的语言将会带给孩子正向暗示与教育作用,并影响其知觉的改变,引导孩子正向解决的思考、意愿与行为。

我们父母在担忧孩子的时候,会不自觉用消极的暗示来引导他,比如常会说:你不好好学习,以后会.......  你不听话,以后我就不管你了,等等

虽然是担忧,但这种暗示只会让孩子放弃自己,无法改善他,我们父母应该注意自己所用的语言暗示,应做到能代给他改变的可能性。

通过使用过去时态及非标签性的描述方式,如:你以前的字写的歪歪倒倒的、你曾经不爱惜自己的玩具,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好行为;或者用未来可能性的语言来回应他,如:你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醒孩子可以学会新的行为,只是暂时还没有做到而已;有时也可以通过正常化技巧,如: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都会有这种感受,来降低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的感觉。

只有不断强化正向的、建设性、小改变的取向,着重“改变”的对话,不是“谈论问题”对话,孩子才会愿意沟通,愿意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孩子沟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