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落到中心的确立

跑了一整天的路,当年那个一言不发的背包客徘徊于西宁街头,而今还要徘徊于郑州的公交站牌。

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所以,我的状态就是一直在寻找。有时候连自己要找什么都不知道,迷失,已然是我生命中的常态。犹记得大一时候,在一本书中,有学者这样评价哲学的探路者,他们总是一群流浪者,在家之外寻找另一个家。无论他们的家庭出身,背景几何,在左冲右突的世界里,平衡点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内心。

仰望星空的人是在遥望过去,但凡目之所及的星点,散发出的光都是从数百光年以外穿越层层宇宙射线跟其他光线的阻拦被你的晶状体捕捉到的。点点星光,离人醉,巧打寂寞月出妆。故事里说泰勒斯只顾着看天上的日月,而忘记了脚下有下过雨后泥泞的坑洼地。他沉醉于过去,而忘却了当下要做的事情。如果只是观察,认识真相,那么真相永远不会展现;固执己见的真相,存在前提是在时间流过的地方存在着实体,在那里,真相才有残存的可能。当我们要抓住真相的时候,真相就悄然离逝。现代科学对微观世界的观察及理论推测结果——测不准原理与此如出一辙。

那么,我就要审慎自己选择哲学的动机,其实和科学无异。切除功利性,纯然地面对着现象界,只是使用的工具过于源始而粗陋——任何人都拥有的思辨。思辨,一项深邃而瑰丽的事业。宛如灿若星辰的夜空,在深蓝的幕布上,点点星光在移动,那是逝去的智者在诉说。然而深空有瑰宝,也有不可测的泥沼在不知名的前方静候着。当你踏入那夜空,并非宣告了你的胜利,稍不留意,就被千丝万缕的丝线缠进去。是的,这是勇敢者的事业。在观点与观点,言辞与言辞的对撞中,如若没有精准的定力和足够的理解力,以及超乎寻常的忍耐力,很容易被误解击倒,一时的疏忽可能察觉不出,然而,日积月累,当一种观念慢慢植入脑髓,成为先入为主的执念,所引起的错误是致命的。唯有经受理论和实践双重检验的观念才具有相对的可重复性,亦即科学理论在统一性原则基础上所必须满足的特性。除此之外,观点并非为赋新词而措词,否则那是文学;观点也非面照经验事实而作,否则那是新闻。事实上,这是最为基本的问题,在涉足哲学之初,必须要澄清的首要问题,就像任何一句话,都遵循一定的轨迹,从简单的概念到逻辑连贯的判断,再到繁复的推理样式,必须要为哲学指出自己的路,这样,它才能立足于各个时代,不辱使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散落到中心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