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易瀚
春节前后,金融市场也不甚平静,先是春节前中国央行上调了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然后过节期间特朗普政府颁布了新的移民政策、美联储发布暂时不调整利率的决定,最后英国下议院通过了授权政府退欧的条款。
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也趁着中国春节的放假,创出了不少新高。不少指数,像标普、道指、纳斯达克、KOPSI200等等都已经创出了新的高点……再回过头看看具有中国特色的A股市场,真是一把辛酸泪啊……
但相信最吸引国人眼球的,是央行在春节回来上班第一天就上调了SLF(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一时间,各大媒体开始了各种的“解毒”,每家券商的宏观研究员们也在春节回来的第一个双休日,就开始加班加点的撰写报告和策略。(我相信这些个研究员的内心是崩溃的……)
为什么市场如此关注于央行的这个操作呢?
在我看来,央行的这些操作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加息,至少是扭转了长达5年的降息预期。实际上,按实际利率来算,1999年之后中国就长期处于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的时代。换而言之,过去用了18年建立的常识、惯性都可能会随着这些公开市场操作而改变。
更让人感兴趣的,降息周期改变之后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些什么?
A.SLF/MLF是否意味着加息周期的到来
首先,无论是酸辣粉(slf),还是麻辣粉(mlf),都是央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其作用和利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等一样,调节这个经济体内的货币和信用的供应量,以刺激或缓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央行于2013年初,借鉴了国际经验,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它是央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简单的说,就是商业银行或者政策性银行,把一部分抵押品质押给央行,获得贷款。和我们普通人贷款类似,只是把对手方变为了银行和“银行的银行”。
MLF也和SLF类似,只是借款周期更长一些,也方便商业银行把借来的资金再借贷给一般企业或者个人。
了解了酸辣粉(slf)和麻辣粉(mlf)之后,就会发现这类工具目的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一样,都是重要的操作工具。只是不同于“善变”的公开市场操作,上调了slf和mlf利率后,央行的目的性更明确,且时间周期也更长。而这次传递的信号比以往更加明确,就是要去杠杆、防风险。
要知道,虽然slf和mlf利率调整的影响不如直接加息来的大,但是随着货币的传导周期,其最终一定会传导至最底层的消费端,也意味着对这个经济体产生类似“加息”的作用。
再结合2016年四季度,央行在公开市场的操作,以往“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出现改变。
更为关键的是,从央行拿出“工具”来看,一件比一件威力大。当时机成熟后,很有可能会展示出最终的武器——加息。
B.加息代表着什么?
从记录上来看,从2012年起中国就进入了漫长的降息周期中,即使当中有过几次的加息、提准,但都不是持续连贯,只是周期中的小波折。
那为何说这次可能成为新加息周期的开始呢?
从世界环境来说,自从2007年的次贷危机开始,全世界开始了非常激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美国的QE、日本的负利率、欧洲央行购买银行资产等等行为,都成为在那是世界经济快速走出泥潭的重要砝码。
次贷危机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快10年,可世界经济依然没有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可各国的央行已基本把工具箱里的工具都使用完了,经济几乎陷入了“滞涨”的陷阱中。于是,在这种困境之下,央行们纷纷决定结束这一轮的降息周期,控制通胀又成了首要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又再一次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所有的国家都在小心翼翼地选择则未来的道路。虽然加息周期依然不是很明确,但整个金融市场的降息预期已经得到扭转。
这也是中国央行很可能通过slf和mlf来循序渐进地进入加息周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C.真的是所有央行都自愿加息的吗?
非常遗憾,人类社会目前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所有的决策,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出发。没有任何组织或者任何个人,可以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出发,统筹安排各种经济计划、货币政策。
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决策,不同的政府都以博弈的心态去判断。所有国家,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情况。但所幸的是,目前的世界经济体之间的博弈,都是非零和博弈。至少这些竞争还能够带来正收益。
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他的决策源于对自身情况的判断。美国自次贷危机后,开始了QE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着其走过了困难的七八年。现在,美国经济已有了走上正轨的迹象,失业率持续走低、通胀温和扩大。联储已经逐渐从起色的经济中获得了信心,“蒙代尔不可能三角”逐渐成为了可能,并且强势美元成为了市场预期。
美联储自2016年起,就鼓吹着加息的可能,最终知道2016年四季度时,FOMC确定了2017年完成加息动作。
随着美联储的加息决定公布,作为世界上通用的结算货币,各国央行为了避免出现挤兑或资本快速流出,必然会采取对应的加息或者外汇管制。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央行开始逐步加大反洗钱力度、打击比特币、加强对个人汇兑的检查等措施。
就如前文中所说的,目前世界经济已经没有回复到次贷危机之前的状态,绝大部分国家依然希望维持在较低的利率区间,来刺激经济。(虽然低利率带来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说,世界上除了美联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在这个时间点进行加息。
欧盟货币政策,受困于难民危机、欧债危机,更受制于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无法做出每个地区都满意的货币政策。日本老龄化严重,经济难有活力,无论是安倍经济学还是日央行负利率的努力,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中国则面临着快速增长后的衰退期,民营经济艰难前进,国营经济体依然无法摆脱国企的老毛病。
这一切的情况可都不像新闻联播中播报的那么美好。
但那又如何!
美元,这个世界霸主,他说要加息,谁敢不加息。
任何一个不相应加息的货币,都将面临着外汇流出和本币被动贬值的风险。试问谁敢在美联储面前不加息?
D.加息意味着什么?
中国自1999年之后,由于通胀率较高,实际利率长期处于低利率的状态,有时候实际利率甚至处于负值。在1999-2017年,这18年中实际利率基本均在1%以下,其中2008年的实际利率更为-4%。(大家耳熟能详的4万亿计划)
换而言之,80、90后的成长环境都是信贷、货币扩张的年代。这也是80、90后和老一辈们在消费、理财观念上差距巨大的重要原因。
在信贷、货币扩张年代,所有人都会被明示或暗示,未来钱会越来越多。暂且不论,钱增加了,是否代表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至少人们对于未来的生活是乐观的、积极的。虽然总体经济有晴也有雨的时候,但总体来说“多劳多得”“勤劳致富”这些观点还是在这一时期中得到验证。
同时,人们也意识到了钱越来越不值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94年左右通胀率打到了20%以上,但后来通胀率基本维持在6%以下。从数据上来看,通胀率一直控制的很好,可百姓的生活感受却完全相反。食品、日用品价格比起90年代翻了几倍,教育医疗的支出占比逐渐变大,更别说房价涨了多少倍。不论数据有无注水的可能,至少人们的生活成本在30年间增长迅速。
百姓的生活是这样,工业生产、商业行为也是如此。随着信贷扩张、货币对内贬值,最为敏感的公司、机构,扩大了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减少了现金等资产,再一次扩大了社会整体的负债部分。
随着货币政策宽松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胆子越来越大,负债部分越来越大。近20年的货币宽松环境,让负债越多、负债越长的人赚得盆满钵满。并且无论是债务人还是债权人,都会认为只要时间足够长,债务关系没有违约的风险。
百姓举债购房、公司发债经营、开发商贷款购地、政府借钱开发,每一方都在这个时期尝到了货币宽松的甜味。投资、再生产成为了这一时期收益高、风险小的行为。
房价成为了最为明显的标志。这20年中房价以一种“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姿态,向上冲击着。曾经20万的房子,过了这18年现在也许2000万也买不到。多少一线城市的家庭,因为有房子,在家庭资产负债表上一下子成为了千万富翁。而在1999年,百万富翁有几个?
如果以一种资产来看待房子,房价绝不是在20年中收益率最高的资产。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房子是为数不多可以投资保值的资产。其他高收益资产,要不容量太小无法产生足够的局对收益(如上海车牌),要么资产风险远大于房子(如艺术品、玉石),要么投资门槛不是普通人可以企及。
这种情况下,就房价成为了宽松货币政策时期下,最耀眼的“明珠”。而大部分家庭也因为这颗明珠,成为了“富翁”。虽然大部分家庭的富裕,只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E.供需假说与人口问题
房子,是一种商品,所以从供需的角度去探讨商品价格总是可行的。现如今的社会上,问10个人其中9个人会告诉你,房价会继续涨,其中可能5个人会说房价永远不会跌。现实也确实狠狠地扇了看空者的脸。房价一涨再涨,看似永无尽头。
多数人会说,土地供给由政府控制着,供给不会增加,房价也不会下跌。可问题是,如果仅从供给侧来看,土地供给虽有波动,但波动幅度绝不可能超过房价上涨的幅度。简单的说,为什么之前房价没有涨的这么厉害。
还有人会说,中国还有庞大的城镇化人口,这一部分需求体现在房价的预期中。按照2015年的数据,中国确实还有5.3亿未能实现城镇化。未来如果部分人口转为城镇人口,那么需求也是不得了的。
城镇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大主题,城镇化运动的蔓延让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城市。就和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的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或者说城镇化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某一程度,城镇化其速度会大幅下降,甚至将出现逆城镇化的趋势。
城镇化一来是解放了劳动力,二来是集中化了资本、生产、服务等过程。在经济达到某一程度后,劳动力会出现溢出甚至是饱和的情况,集中化更可能带来挤出效应。另外,还有一点,互联网带来的方便程度远远大于大家的预期。在未来的某天,分散化或许会成为市场的主流。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总是把目光着眼于总人口和总土地面积,而忘记了其中结构的差别。在当下中国,人口结构化短缺会越来越严重。人们总是说的老龄化社会,本身就是人口结构问题。
政府现在提倡养二胎,甚至放开代孕等争议法规,都是基于对未来中国人口结构的担忧。人们在道德层面去争辩代孕、出轨、小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是一种比较狭隘的视角。所有道德问题都需要政府解决了经济、主权问题后,再会去考虑。从我的视角中看出,政府急于放开这些敏感问题,都是基于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担忧根源就是人口结构。
随着老龄化、独生子等问题慢慢显现,劳动力面临结构性缺失,消费力面临断档。大家试想一下,在未来一线城市中本地居民将会集中保有两套、三套甚至更多的房产,而又没有足够多的购买力来买入,最终的结果就是库存高企、有市无价。
F.房价捆绑了债务?
到现在,债务问题也是困扰着中国经济。政府、国营经营、私营经济都面临债务问题。只有“勤劳”的百姓还暂时不存在债务问题。
这些问题中,最影响房价就是政府债务。很早以前,就有一种说法——政府的主要财务收入来源土地出让金(主要指地方政府),在现在政府债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政府绝对不会让人断了他的财路。
这个考虑放在前两年是没有问题的,但经过了这一轮“去库存”运动下,大量的房产到了百姓手中。这些政府债本身,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百姓手中的房子。政府把自己手中的债务以房产这一形式转嫁到了百姓手中。而由于百姓大多有着稳定的工作,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断供或断崖式抛售。所以债务违约的风险比前两年小了很多。
另外,在加息预期中,负债成本会上升,导致更青睐于资产。而现在绝大部分家庭的房产是以负债形成存在,在加息周期中将为之付出更多的成本。
G.汇率与购买力倒挂问题
看了下今天的汇率,6.68。这个汇率不是一个离谱的价格,那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按照这个汇率,把上海所有的房子都卖掉(有人估算了下按2015年上海房价总市值可能在95-120万亿左右),中国是不是可以买下整个华尔街?
这是否合理?
很明显,这是一个假命题。要么是人民币不值这么多钱,要么是房子不值这么多钱。蒙代尔三角再一次显现在我们面前。汇率、房价一定有一个存在不合理的估值,或者两个都不合理。
这也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实行汇率管制的理由。
当我们面对危机,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防水来注入兴奋剂,那么当“潮水退去时”我们还剩下什么?
在可以显见的未来,汇率与房市一定将以某种方式回归合理价值。保汇率还是保房市,将会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道选择题。(当然,选项还有很多,只是这两者很难兼得)当我们对面如此明显,连一个初中生都能看出不合理性的问题时,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做着“皇帝的新衣”里面的观众呢?
结尾
房子,让无数人成为了富翁,从此过上了收租公/收租婆的日子。也许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不用劳动,不用烦心就能衣食无忧。可财富不会无缘无故的到人手中。中彩票得100万的人和辛苦经营得到100万的人,最后的结局也大相径庭。
历史总是告诉我们一些教训——被剪羊毛的永远是百姓。只不过羊毛的形式在日新月异的改变着。
不是拥有财富的人就成了富人,而是富人拥有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