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两篇文章中,我们分别提到了工厂模式、构造函数模式和原型模式创建对象,这三种模式是最基础的创建对象的模式,接下来介绍的几种模式,都是在这些模式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首先是构造函数模式和原型模式的结合使用。
构造函数模式和原型模式的结合使用
首先回顾下这两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构造函数模式:
- 优点:对象的属性各自独立,没有引用关系
- 缺点:造成内存浪费,不能很好的复用代码
原型模式:
- 有点:可以有效的复用和共享代码
- 缺点:如果共享的是引用类型数据,有一些陷阱
如果我们将二者进行结合使用:构造函数中个用来初始化对象特有的属性,包括引用类型的数据,原型负责整合公共的、可复用的代码,那么就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创建对象的模式了。
// 定义类
function Person(name,age,hobby){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hobby = hobby
}
// 定义原型
Person.prototype.sayName = ...
Person.prototype.sayAge = ...
Person.prototype.sayHobby = ...
这种将构造函数模式和原型模式结合的形式,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方式了。
动态原型模式
上面介绍的构造函数模式和原型模式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分离了构造函数和原型,看起来二者是分开进行设置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动态原型模式 —— 将原型声明和构造函数放在一起。
function Person(name,age,hobby){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hobby = hobby
if(typeof this.sayName !== "function"){
Person.prototype.sayName = ...
Person.prototype.sayAge = ...
Person.prototype.sayHobby = ...
}
}
上面将原型和属性定义都发放在了构造函数中,目的是为了让原型和构造函数看起来更为统一。在第一次初始化(创建对象)时,会检查该对象上有没有某个方法或者属性,这些待检查的方法或者属性是原型链上的属性,如果没有这些属性,那么就在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上进行相应的声明。
这个赋值只会进行一次,当创建另一个对象时,检查到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上有相应的属性,就不会重复创建了。
由于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不是一开始声明的,而是在第一次创建对象时动态构造的,所以这个方法也就叫做动态原型模式。
另外,由于我们是根据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上是否有相应的属性和方法来决定是否初始化 prototype
属性,这个判断只需要进行一次就够了,无需对每个属性和方法都进行一次判断,只需要在一次判断后进行整体设置即可。
就我个人而言,可能更喜欢这样的方式,使用闭包的写法:
const Person = (function(){
function setProperty(){
if(typeof this.sayName !== "function"){
Person.prototype.sayName = ...
Person.prototype.sayAge = ...
Person.prototype.sayHobby = ...
}
}
return function(name,age,hobby){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hobby = hobby
// 检查原型
setProperty.call(this)
}
}())
上面的方式代码量看起来要多一些,也使用了闭包,可能要更加难以理解一些,但是对于构建共享方法较多的大型对象来说,逻辑上可能更清楚一些。
寄生构造函数模式
在说寄生构造函数之前,需要再说一下关于构造函数第一个问题:我们构造函数是通过 new
操作符调用,然后返回一个基于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作为原型的对象。这是默认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手动返回一个对象,作为新创建的对象。
function Test(){
let arr = [1,2,3]
return arr
}
let t = new Test()
t //[1,2,3]
是不是很神奇很美妙呢?寄生构造函数就是基于这个原理。
function Person(name,age){
let o = new Object()
o.name = name
o.age = age
return o
}
可见,寄生构造函数模式和工厂模式基本上是一毛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寄生构造函数模式既可以使用 new
操作符调用创建对象,又可以直接调用构造函数创建对象,而工厂模式只能通过直接调用工厂函数创建对象。
二者的缺陷都在于:无法对创建的对象实例的类型(父类)进行判断。
寄生构造函数模式的用途
寄生构造函数模式有一个典型的用途:当我们需要改造某一个原生(或者其他定义好的)类型的行为,但又不想直接在原生(或者其他定义好的)类型的原型,就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function MyArray(){
let arr = []
arr.push(...arguments)
arr.sayHello = function(){
console.log("Hello")
}
return arr
}
可见,调用 MyArray
函数创建的对象完全继承了 Array
的 prototype
上的方法,还增加了自己的一些实现,并且没有修改原生的 Array
的 prototype
,这就好像寄生在 Array
内部一样,因此得名。
稳妥构造函数模式
稳妥对象是一个概念:没有公共属性,该对象的方法中不通过 this
引用对象,该对象的构造也不通过 new
完成。
这种对象适用于一些安全的、禁止使用 this
和 new
的环境中(我也不知道这个“完全环境”指的是哪一类环境,知道的麻烦说下~)。
// 定义安全构造对象的函数
function Person(name,age){
let o = new Object()
o.sayName = function(){
console.log(name)
}
o.sayAge = function(){
console.log(age)
}
return o
}
// 创建安全对象
let person = Person("MIKE","20")
person.sayName() //"MIKE"
person.sayAge() //"20"
上面定义的 Person
函数在调用时,会返回一个对象,该对象通过闭包访问 Person
函数的两个参数 name
和 age
,这两个“属性”没有直接挂载到对象上,而是让对象的两个方法 sayName
和 sayAge
可以通过闭包分别访问这两个属性。该对象就是一个稳妥对象,可以在禁止使用 this
的环境中使用,同时,该对象也可以不通过 new
操作符构造。
Person
函数在运行完成后,本应该释放其内部的作用域,但是由于起作用域中的变量(name
和 age
)被其他函数引用了,因此 Person
函数的作用域不会被释放。整个创建对象的过程是基于闭包的原理,跟 Person
对象的 prototype
属性没有任何关系,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创建的对象和通过工厂模式、寄生构造函数模式创建出的对象一样,都无法通过 instanceof
操作符对其所属的类型(父类)进行判断。
总结
本文我们介绍了创建对象的另外几种方式,至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介绍了这么几种方法:
- 工厂模式
- 构造函数模式
- 原型模式
- 构造函数模式和原型模式结合
- 动态原型模式
- 寄生构造函数模式
- 稳妥构造函数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点,适合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但由于这些模式的名称有点纷繁,全部记住是有难度的~
在有需要的时候,请记得几篇文章,不时回头来看看,就好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