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技术之间的Gap——聊聊摩拜和ofo

今年(2016)在打车软件的激烈竞争落下帷幕之后,又迎来了共享自行车领域的争夺,其中以摩拜小橙车和ofo小黄车为最引人瞩目的两家自行车共享公司。虽然两家在商业模式以及定价方面相仿,但其自行车硬件以及相应app软件的设计则相差甚远。

摩拜单车,以其独特炫酷的外形让人一眼就看出它不是普通自行车,容易对它产生好奇,并觉得骑上这么炫酷的自行车上路倍有面子。

设计与技术之间的Gap——聊聊摩拜和ofo_第1张图片

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摩拜都做好了共享单车最好的准备:特别定做的坚固车身,不用打气也不会爆胎的实心车轮,与app无缝连接的智能车锁,车上内嵌的GPS…… 这些功能都在设计阶段就能考虑到:我们需要坚固耐用的自行车,需要方便寻找定位以及扫一扫自动开锁,锁车自动停止行程计费的功能,blah blah... 嗯,这些功能如果实现得好那会很好地提升用户体验,可是技术一旦跟不上设计,反而让体验变差。

初次注册摩拜单车是在路上走着急着去办证的时候,正好碰到路上有辆摩拜,我就注册并支付了押金。结果在扫码的时候,加载了一分钟左右,然后弹出提示“本车正在维护”之类的,开不了锁。我只好继续走路。第二次想从公司骑到地铁,在公司门口扫了一辆车,依然提示在维护,依然开不了锁。连续两次开不了锁就让我对摩拜印象大打折扣了。好在后续几次扫码都能开锁。

坚固的车身,耐用的同时也使车身比较重,骑起来比较费劲。而实心车轮则不能像普通车轮那样减震,导致骑在不平的路面上感觉十分颠簸。

与摩拜相反的是ofo,ofo没有智能车锁,没有特制的车身,甚至没有GPS,在设计上与技术上来看都落后摩拜一大截。然而在使用体验上,反而比摩拜好。ofo在上海推出的第一天,2016年10月24号,我在公共自行车旁边发现了这一排新自行车,起初以为是政府提供的新公交自行车,走近才看出这就是传说中的ofo自行车。

设计与技术之间的Gap——聊聊摩拜和ofo_第2张图片

从外形上看与普通自行车并无区别,远没有摩拜的酷炫。解锁方式也十分机械:在app上输入自行车后的六位数车牌号,就可以获得该车的机械密码锁解锁密码,然后手动解锁。在用完车之后手动上锁,再手动结束app上的计时。

从设计上来说,这样繁琐的步骤肯定是用户体验的大忌,提升体验的方法就应该像摩拜那样,扫一扫二维码自动解锁,所上车就自动停止计时。而实际使用起来,就并不觉得ofo比摩拜繁琐。因为技术含量低,ofo app能百分百(个人经验)给出解锁密码,而手动用该密码解锁能百分百解锁自行车,给人更靠谱的感觉。

而摩拜的解锁过程都靠程序自动化,后台复杂的解锁程序和复杂的硬件智能锁导致了解锁过程不能百分之百成功,并且解锁时间还跟网速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挂钩,导致解锁时间时长时短,时而等待了很长时间结果被告知车锁打不开,需要维护,导致用户体验反而比ofo差。

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我们往往希望减少用户的操作,让更多步骤交给机器自动完成。自动化固然是好的,但不完善的自动化反而不如用户自己简单几步的机械操作。在我们日常的网页、app设计中也是如此。我们设计师往往按最优用户体验来设计,而不考虑后台开发成本。认为我们自己的设计是最优,如果工程师没有或者不能很好地实现我们需要的功能,那就是他们开发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设计的问题。而实际上,用户体验是设计和技术的结合体,哪一方面没做好都是对用户体验的损伤。设计师考虑设计方案的时候,有时候为了开发方便而妥协部分设计最终反而使用户体验最优。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与技术之间的Gap——聊聊摩拜和o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