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一直是这几年最火的训练方法。因为大家发现,HIIT对于体能提升、减脂塑形等都有很好的效果①。
同时呢,HIIT由于其高强度的特点。以前1-2小时才能完成的训练,做HIIT只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十分的高效。
HIIT有各种具体的应用形式,其中很经典的一种,就是「Tabata训练法」。
什么是Tabata训练法?
Tabata训练法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只需要做4分钟。
其得名,来源于发明它的日本运动科学家甜甜圈,不是,是田畑泉博士——Izumi Tabata的姓氏。他是在研究日本速滑运动队时候发现的这个训练方式②。
他的研究发现——Tabata训练法,可以在4分钟内有效的提升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大多数运动员都极度需要的。
同时,Tabata训练法的减脂效果也非常出色。
相关研究②:
I Tabata博士对比了中等强度耐力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在6周内对被试者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和无氧耐力的影响。
中等强度耐力训练:采用70%最大摄氧量强度的单车训练,60分钟/天,5天/周,共计6周;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20S*170%最大摄氧量冲刺+10S间歇,八个回合,共计4分钟/天,5天/周,共计6周。
结果发现:
中等强度耐力训练:最大摄氧量(有氧耐力)平均增加了5ml.kg-1.min-1,无氧耐力没有明显提升;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最大摄氧量(有氧耐力)平均增加了7ml.kg-1.min-1,无氧耐力提高了28%。
Tabata训练法,一共有两项最主要的核心。
第一是它的「训练安排」:Tabata训练一共要完成8次动作,每次动作进行20秒,休息10秒。动作和休息的时间比例为2:1③。
为什么是练20S+休10S?
科学家对比过不同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搭配(高强度20S+休10S)VS(超高强度30S+休2分钟),对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影响。
结果发现,高强度20S+休10S这种HIIT设定,对有氧&无氧耐力的增长效果最好③。
第二是它的「训练强度」:Tabata训练要求训练的强度足够大。运动心率应该几乎达到自己的最大训练心率。主观体力感受等级,也应该在9-10左右。
伯格主观体力感受等级:
0无,1很容易,2容易,3中等,4有些困难,5-6困难,7-9非常困难,10极其困难。
也就是说,「Tabata训练法」最关键的,其实就是「时间+强度」。
强度大,会影响心脏健康吗?
有朋友可能会担心,Tabata等HIIT训练法强度那么大,会不会对心脏不好?
可以放心,对心脏正常的人来说,Tabata这种HIIT训练是完全可以放心练的。
科学家为此曾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了20个冠心病患者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结果发现这些被试者在高强度间歇运动时的肌钙蛋白T(心肌损伤标志物)浓度是正常的。也就是说,HIIT没有使冠心病患者产生心肌损伤④。
当然,如果是心脏不太好的同学,建议还是遵医嘱。毕竟每个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Tabata动作建议
想达到Tabata要求的心率和主观体力等级,小肌群的慢速活动,几乎是很难做到的……所以Tabata训练几乎都是大肌群的快速训练。
如果你是在健身房或者操场训练,我推荐你做冲刺跑、动感单车、阻力撬、快速杠铃深蹲、高翻等动作。
▼冲刺跑▼
▼动感单车▼
▼阻力撬▼
▼快速负重深蹲▼
▼高翻▼
如果是居家的话,双摇跳绳、壶铃甩、弹力带深蹲(深蹲跳)、波比跳、纵跳等都很不错。
▼跳绳▼
▼壶铃甩▼
▼跳跃类动作▼
HIIT训练,伤膝盖吗?
有人可能会担心,HIIT训练中大量的跳跃类动作,会不会冲击太大对膝盖不好?
其实以Tataba为例的HIIT训练,虽然叫高强度,但不一定非要选择高冲击力的动作。
膝盖不好的朋友,可以选择划船机、游泳等几乎没有冲击力的运动,只要你做的够快强度够大,也完全能作为HIIT训练,同时不用担心损伤膝盖。
▼划船·横向阻力无冲击·硬派天猫店有售哦▼
▼游泳▼
Tabata训练安排
由于训练时间很短,Tabata训练可以放在任何一个训练之后进行。比如30分钟力量训练后,来一组4分钟的Tabata,高效减脂又省时~
而且Tabata这种HIIT训练,不像长时间的有氧训练,放在力量训练后,会一定程度上抑制健身训练的力量增加和肌肉增长⑤。
力量训练后做Tabata等HIIT,无论对有氧耐力指标(最大摄氧量),还是力量训练效果(肌肉围度和肌肉最大力量),居然都比只做力量训练要来的更好⑥!
所以最后,给大家一套以沙发深蹲跳为主的Tabata训练,随时随地都能做,燃脂和提升体能都超强!
温馨提示:
如果想避免膝盖冲击,直接坐在稳定结实的沙发或者床上也完全ok(请确认稳定和结实……别把沙发做坏了怪我……)。
同时,由于Tabata都是20秒+10秒,你可以做其他训练时也打开这个计划。自行替换动作就OK了。
参考文献
①Lee, C. L., Hsu, W. C., & Cheng, C. F. (2016).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to sprint interval training with matched exercise volume.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1.
②Tabata, I., Nishimura, K., Kouzaki, M., Hirai, Y., Ogita, F., & Miyachi, M., et al. (1996). Effects of moderate-intensity endurance and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training on anaerobic capacity and vo2max.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8(10), 1327.
③Tabata, I., Irisawa, K., Kouzaki, M., Nishimura, K., Ogita, F., & Miyachi, M. (1997). Metabolic profile of high intensity intermittent exercise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9(3), 1274-1276.
④Guiraud, T., Nigam, A., Juneau, M., Meyer, P., Gayda, M., & Bosquet, L. (2011). Acute responses to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exercise in chd patient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43(2), 211.
⑤Robineau, J., Babault, N., Piscione, J., Lacome, M., Bigard, A. X., & Robineau, J. (2014). The specific training effects of concurrent aerobic and strength exercises depends on recovery duration.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National Strength &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⑥Kikuchi, Naoki, Yoshida, Shou, Okuyama, & Mizuki, et al. (2016). The effect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cycling sprints subsequent to arm-curl exercise on upper-body muscle strength and hypertrophy.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30(8), 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