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大热,映出年轻人的悲痛与希望

译者按:大学那时候我还在刷微博,偶然看到有《进击的巨人》这个新番,记得大概是对「进击」这个词好奇,找来看,然后就在613A的A床,拿着iPad,熄灯之后还一发不可收拾地刷到半夜三点多。继第一季大热之后,《进击的巨人》第二季播出后也受到巨大关注。每周六教完韩国小哥后,我都会赶回家看10点首播的最新集。总体氛围可说「憋屈」的故事,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进击的巨人》大热,映出年轻人的悲痛与希望_第1张图片

少年漫画中异样的存在。大热背景里似乎和当今世相丝丝相扣(图:尾形文繁)

在讲谈社的《别册少年杂志》(月刊)里连载的人气漫画《进击的巨人》继续着它的有力进击。据讲谈社介绍,谏山创在2009年10月杂志创刊号里描绘起这部作品,至今22卷单行本的发行数量已经累计突破6600万部。它以不寻常的速度,已经成为日本的超人气漫画作品之一。

IP化也来势汹汹。动漫,周边,游戏,大阪环球影城增设专区...巨人的热潮还在不断蔓延。究竟为何,巨人得到了如此的拥趸?

「前路不明时代的年轻人」#

如果解读其背景,我们会意外地发现「徒劳的年轻人」的心理。

和经典的少年漫画相比,进击的巨人大概算个异类。为了不剧透,我尽量不说细节,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作品如何描述「主人公的胜利」。历代发行超3亿部的人气漫画单行本累计发行量No.1的王者《海贼王》(集英社《少年Jump》连载)自必不说,少年漫画的大多数都是让主人公作为最后的胜利者。

不过,进击的巨人里,主人公的胜利异常的少。尽管主人公和常人不同,身怀超常能力,依然在不断地败北,和打平没两样的险胜,伴随着莫大牺牲而难称喜悦的胜利。

习惯于传统少年漫画的读者看了,大概会觉得:「这么憋屈的漫画,到底是哪里有趣了?」但这正是《进击的巨人》的读者们所感受到的「现实」,「能代入感情的故事」。

读者中人数最多的是二十多岁要奔三的90后,然后是80后和00后。他们生活的时代,正是泡沫破灭后「失去的20年」。经济毫无活力,时代前路不明。这正和进击的巨人的世界观相似。

单行本累计发行数超过5000万部的人气漫画里,如果仅仅只算2000后开始连载的作品,只有《死神Bleach》(2001年开始在《少年Jump》连载),《银魂》(2004年开始在《少年Jump》连载),《钢之炼金术师》(2001年开始在《月刊少年GANGGANG》连载)和《进击的巨人》四部作品。除此之外,就只剩下90年代之前开始连载的漫画了。之中,连载开始最晚的,即最年轻的作品,就是进击的巨人。

累计发行数量庞大的漫画里,多是十年以上的长寿作品,它们在三大周刊少年漫画杂志(《少年Jump》,《周刊少年杂志》,《周刊少年Sunday》)中连载,作者也是粉丝众多的成名作家。而进击的巨人则是作者的处女作,《别册少年杂志》的历史也不长,坦白说甚至不能算是主流杂志。可说是「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

拐点和东日本大地震#

进击的巨人映入人们眼帘,契机是宝岛社的单行本《这本漫画很厉害!》。2011年度的《这本漫画很厉害!之2011・男》里,巨人获得了堂堂的第一名。以此为契机,媒体开始报道,而2013年的动画化更是让它人气爆炸。人气艺人在电视里评价「这个漫画蛮有趣的」,还在博客里介绍。普通人之间也作为话题在社交网络上蔓延传播。这些口口相传也让其人气节节攀升了吧。

说到2011年,那一年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日本抱有的结构问题、闭塞感、现实中的不由自主感清楚显现。当然,《进击的巨人》里并没有描述地震和海啸,故事也没有发生在现代社会。但是,作品中的「闭塞感」、「不由自主感」,恰恰和地震后的日本的氛围一模一样。

比如,在进击的巨人中,恐怕每一话都基本找不到「所有人都认可,而大快人心的走向」。技术高超的战友被简单的一击毙命,主人公使出奥义依然逃不脱苦战。主人公所属组织的上层隐藏着关键的秘密,大白的真相却把主人公们的常识击得粉碎。每天一变样的状况让人头晕目眩,主人公们为此疲于奔命,而他们依然为其信念而不懈奋斗。

形式虽然完全不同,但我们可以说,围绕进击的巨人的氛围,正是大地震后的那种闭塞感,正是读者们所生存的那个世界。

进击的巨人的主要读者,是被称为「宽松世代」的90后们。他们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经历过经济的快速成长。他们工作无法转正。他们是直面黑心企业问题的当事人。他们如此战斗至今。

当然,即便是他们,也不是没有梦想和希望,也并非不憧憬冒险。《海贼王》这样的动作历险记的粉丝想必不少。但是,如果硬要说的话,「努力自有回报」、「明天会更好」这样的想法本身并不现实。他们活到现在,其实也并没有年轻人会改变日本这样的实感。对他们来讲,那些少年漫画里的梦想和冒险,实在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宽松世代在《进击的巨人》里共鸣的,除了世界的荒谬外,可能还有主人公们「放弃是罪」的心境。

进击的巨人里的登场人物绝对不会放弃。即便置身于绝望的境况,战友们悲惨地接连倒下,明知自己就是蚍蜉撼大树,即便这样,也要拿出行动,尽最大的努力。为了作战计划而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然后,付出莫大的牺牲换来的小小一步,会带他们打开新的局面。虽然牺牲很大,但绝非毫无意义。

即便在难言希望的艰苦环境中,也要咬紧牙关,抬头向前。这种「艰难、荒谬的状况里也绝不放弃的姿态」也许正是共鸣的根源。不论现实多么艰苦,我们不能放弃,只能把能做的事做好。对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进击的巨人》里的登场人物可以称为希望——明显比自己境况更严峻,却依然用尽全力地活着。

和另一个时代宠儿《钢之炼金术师》的区别#

要探究《进击的巨人》的时代背景,还有一部漫画可以作为参考。它是几乎和《进击的巨人》一样,「处女作、三大周刊少年漫画杂志之外连载、月刊」,却大热的《钢之炼金术师》。两次动画化、游戏化、剧场版之外,2017年12月还有真人电影上映等等,火热的IP化势头丝毫不逊色于进击的巨人。

《钢之炼金术师》在2010年完结,之后《进击的巨人》接班。单行本的卷数也相差不多(钢之炼金术师有27卷,进击的巨人现在到22卷)。如果比较2000年代的人气作品《钢之炼金术师》和2010年代的人气作品《进击的巨人》,时代的种种变化会慢慢浮现。

两部作品的基本舞台设定有很多共同点:中世纪的欧陆氛围中加入了机械技术之类的现代要素;主人公拥有特殊的能力;虽是独狼的性格但依然从属于某个组织;与可以信赖的上司和战友并肩抗敌;敌我双方都有相当死伤;重要人物以成人居多;过去经历过重大的丧失体验;将那次经历当作自己的原动力······

「与可以信赖的上司多有合作」,「重要人物以成人居多」,尤其这两点是和少年Jump系的漫画不太一样的特征。这两部作品的故事虽然完全不一样,但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两部代表作的相似之处却不可忽视。

两部作品虽说有多处相似,但有一个区别是决定性的——「主人公的力量」。《钢之炼金术师》和其他少年漫画一样,主人公都胜多负少。又或者利用嘴炮说服敌人成为同伴,对十恶不赦之人则是坚决打击。这种多给人留存希望的结尾让读者的情绪更能得到释放和发泄。与之相对的《进击的巨人》则是,就像刚才一直提到的,主人公并非压倒性的强者,相反总是在背水一战中挣扎。

这种区别如果结合作品的连载时间来看,就能看出它们和时代的氛围是一致的。《钢之炼金术师》连载时的2000年代,虽然股价低迷,但对「21世纪」新时代的期待,IT革命和智能手机的登场等等,让人也能看到希望。像堀江贵文这样打破常规的年轻人也冒出来,成为了梦想的火炬手。与之相比,到了2010年代,以东日本大地震为开端,整个日本都被闭塞感覆盖,年轻人的榜样也丝毫不见踪影。

希望似乎触手可及的2000年代,和看不到希望的2010年代。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反映了其时代背景,展示了年轻人所探求的希望,这两部作品才获得了众多粉丝。

年轻人的梦想,以前是「冒险」,现在是全力战斗#

《进击的巨人》大热,映出的是当今年轻人「感受到了什么,在寻求什么」。正因为他们生存在困难的时代,他们对太大的梦想或希望或野心敬而远之。即便这样,他们还是接受全部的自己,然后振奋精神,使尽全力,以期度过难关。

「这个世界是残酷的······同时,也美的无与伦比。」进击的巨人的女主角三笠如此说道。这个世道看不到明朗的希望,没有因尊敬而模仿的榜样,也寻不到通往成功的路。即便这样也要想办法度过难关。年轻人的这种可说带有悲痛的步伐,和《进击的巨人》里不断投身荒谬战斗的、绝望中都全力挣扎的人们的身影,巧妙重合。

原文链接(作者:染宮爱子「作家,漫画研究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进击的巨人》大热,映出年轻人的悲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