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罪过真的在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公元前260年农历7月,赵括接替廉颇统率赵军任长平主将,秦国大将白起采取诱敌深入之计,擒获赵军20万士兵。白起以:"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为由,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0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此次兵败,有史书将原因归咎于初出茅庐的赵括身上,由此引出一个不太光彩的成语叫“纸上谈兵”。其实纸上谈兵是后人附会到赵括身上的,战国的时候还没有纸,按蔺相如对赵括的评价是”胶柱鼓瑟“。“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罪过真的在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吗?_第1张图片

那么,是什么一个背景下,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遇了歼灭战呢?小编归纳以下几点原因:

赵王换上赵括,主要原因是:

1.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任何一场战争都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分析长平之战首先得看长平之战前的国际形势。在秦的连续打击下,其他的五国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秦赵两国虽说也相互进行战略试探,却一直没有翻脸。但赵国摘了秦国的菜,接受了韩国上党,从此秦赵蜜月期结束,进入到全面对抗,进而发展成一场战略决战。长平之战其实秦赵两国都是举全国之力的,是场赌国运的战略决战。赵王深知这一点,求胜之心不用多说。

2、廉颇在上党和王龁交战接连失败,损失了一个裨将和6个校尉,可以说损失惨重。这也上动摇了 赵王对廉颇的信心。

3、赵奢曾经在廉颇、乐乘都没有把握的阏与之战获得胜利,至少在赵王心目中赵奢的能力在廉颇之上。而赵括算是有赵奢的家传,至少也不应该比廉颇差才对。

4、秦国用千金(宣传经费)在邯郸城里大量收买五毛党,制造舆论纷纷说“秦国最怕就是赵括,廉颇太容易打败了,这样下去很快就要投降了嘛。”所谓三人成虎,这种舆论一旦形成,对赵王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罪过真的在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吗?_第2张图片

赵括主动出击,原因主要是:

1、赵王希望打个胜仗,赵括自己也希望尽快建功。

2、情报失误,一是不知道白起已经到了长平;二是白起肯定会散布赵括为将,秦军动摇要退却的消息;三是王龁曾在老马岭上设了粮草基地,后来被赵军发现都是空的粮仓,由此得名”空仓岭“,这让赵括认为秦军粮草不济。

3.秦军做出撤退的姿态,赵括信以为真。但是如果秦军就这样跑了,赵括还不足以立功,要立功还需要赶在秦军逃跑前多斩首级。首级在当时,对将领士卒来说就是受爵受赏的量化指标,所以,在赵括的手下的眼中,当时撤退中秦军的脑袋就像一颗颗沉甸甸的果实,出击当然就是去摘果子啰。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罪过真的在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吗?_第3张图片

最后,我们冷静的分析下,从赵军越过丹水的那一刻起,这场战争就已经演变成了秦赵两国压上国运、白起赵括两个统帅压上个人的性命和荣誉的一次豪赌。王国命运在此一举,赢了的将赢取天下,输了的将亡国。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天才还是蠢才了,因为任何计谋任何精妙的战术在这里已经没用了,这里只有最最坚韧的决心,胜利是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

赵军在被围,赵括仍带领全军拼死抵抗46天,期间还用了“反间计”、“诈降计”等,不能不说赵括是用生命来作赌注而为国效力,从这一点上看,赵括最起码不是一个庸才、草包。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罪过真的在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