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

在书店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被它的封面所吸引:简单的白底黑字,书名“不做”二字设计成墨色逐渐变淡,暗合书名。这样的简单瞬间治愈了我。

读书笔记之《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_第1张图片

书的作者是辻信一,书中关于他的简介如下:

辻信一,文化人类学者,环境活动家,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学部教员,自称树懒教授。以“慢生活” “国民总幸福量”“烛光之夜”等为关键词展开环境与文化运动的同时,还提倡与环境共生型的“慢工作”。著有《慢,理想的生活提案》等。

在该书的前言中,作者写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过剩’。生产过剩、商品过剩、欲望过剩、竞争过剩、信息过剩。而造成这一切过剩的源头,就在于‘要做的事情过剩’。” “但是,我们无法责备忙碌的自己。因为当今社会的‘常识’就是: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引用了长田弘的诗歌《沉睡森林的故事》中有一个“颠倒的国家”。

很久以前    在某个地方

有一个颠倒的国家

晴朗的日子    大雨倾盆

下雨的日子    阳光万里

坚强的人    很脆弱

脆弱的人    很坚强

正确的    是错误的

错误的    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想象,不是吗?

全书共五个章节,其实我认为此书的缺点在于,作者的标题和副标题常常无法完全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另外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有时候不太清楚,导致我自己在读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作者不能将自己的理念层层推进地展示给读者,部分有些冗余啰嗦。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读完每一个章节后做一个归纳总结。

第一章:从要做列表到不做列表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主要试图阐释以下几个问题:

1. “忙”和“感觉忙”是两个概念

日本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所以作者说“虽然每个国家都有忙碌的人,但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样的人如此之多。”日本人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疲于奔命”。并且,在日本社会还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忙本身呗赋予了积极的社会价值,并且成为一种基准,不忙则成了偏离标准的一种异常现象。”放眼看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或发达城市“很少有人抵制这种‘忙碌’。这些人沉浸在忙碌之中,没人尝试挣脱出来,甚至还有人以忙碌为荣。媒体追捧着那些忙到废寝忘食的人,广告中也经常出现帮助人们战胜疲劳的药物。忙碌被看作富裕的代名词,还有很多人将忙碌和幸福混为一谈。”“在这样的社会里,拥有闲暇的人会因为自己不够繁忙而感到烦恼,寂寞,愤怒,焦躁,甚至自责。‘不忙的人不配为人’的风潮仍然很强。”

虽然中国的社会可能还没有发展到日本这么繁忙的程度,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恐怕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吧?一个令我非常有感触的地方就是,在上海工作的我每每回到老家,感觉老家的一切都慢极了,一开始竟然让我觉得非常地不习惯,甚至会抱怨老家的人都太懒了,难怪发展不起来。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其实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早已习惯了上海一切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了。其实,老家的人祖祖辈辈,一代代的生活方式未必就不好,“发展程度”不应该成为衡量生活的唯一标准不是吗?

2. “要做”的事为何总是无限增加

相信上班族一定像我这样,每天都有一个“要做列表(To Do List)”吧?有时候一个还不够,手机上一个,电脑桌面上一个,还要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记录一下,办公室的便签纸贴满了,邮箱的日历上被各种颜色的色块填满了……不是吗?一天结束以后,这些要做的事情真的都完成了吗?完成不了的怎么办呢?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制作一个‘要做’列表,就是出于对‘要做’的事无限增加的恐惧。总是加班,带病上班,放弃年假……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害怕收件箱里‘要做’的工作越积越多,像电影结束后的演职员表一样没完没了。所以,你被不断加长的列表所控制,每当完成一项‘要做’的事,马上就会开始进行下一项。就好像不断地推动岩石的西西弗斯一样。然而,当你完成了一项工作并在列表上划掉它的时候,将会感到无比喜悦。因这种喜悦而慢慢上瘾,无法停止‘要做’的列表的人也有很多。”

3. “空白综合症”与“不知应该做什么综合症”

最近听到最到的“综合症”应该就是“拖延症”,好像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拖延症吧?有时候拖延症真的会把人拖得身心俱疲,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大的loser。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看到了“空白综合症”,作者给出的定义是“如果一个人的笔记本日程表中出现空白,也就是没有任何安排的时间段,那么这个人就会感到坐立不安。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空白的地方填满。”还有一种类似的“不知应该做什么综合症”,这是作者自己取的名字,意思是“那些将时间表塞得很慢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因为‘这究竟是不是我应该做的’这个问题而烦恼。因为在他们内心之中,总是存在着一种不安,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或许不是真正应该做的。”

我对这两种症状真的是深有感触,每天坐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Google Calendar,看看一天的日程安排,如果有比较大段的时间是空白的,就开始有点不舒服,“我怎么能闲着呢?”“想想这段时间还能做点什么呢?”再比如说,现在我坐在这里写这篇文章,内心也是各种挣扎,有一个声音总是在说“你怎么能花这么多时间看这么一本书?你怎么能花这么长时间坐在这里写这样一篇无用的文章?你知道你还有多少工作等着做吗?……”

4.商业人士的“时间管理”是否能让你真的“和时间成为朋友”

越来越多的课程是教人们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时间管理”,好像时间这位朋友真的是很难相处呀。必须好好地管理它,才能不浪费它呢!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竞争社会,每天要么被时间追着跑,要么抓着时间不浪费一点一滴。可是,那些让我们感觉身心愉快的“优质时间”又剩下多少呢?还是你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时间去想这样的问题呢?跟家人吃饭聊天的时间呢,坐下来阅读一本书的时间呢,陪宠物玩耍的时间呢……这些时间你写在To Do List上面了吗?这些时间你无需计时,因为它们总能愉快地度过,在你不知不觉间,不是吗?

5.“要做(to do)”,“必须做(have to do)”,“想做(want to do)”

如标题所示,我们每天在给自己列的要做清单中,有哪些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又有哪些事情是你自己真正想做的呢?“在一般的‘要做’列表中,‘必须做’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想做’。” “另外,在‘必须做’的事情之中,还有‘理所应当去做,但仔细想一想不做也可以’的事情和‘不做就活不下去的事情。”

6. “不做”和“在做”

作者认为“如果‘要做(do)’的反义词是‘在做(be)’。那么‘不做’实际上就是‘没在做’,所以‘不做’列表就是‘在做’列表。”这个逻辑看起来不太好理解,作者举了一些例子,“‘起床’的否定是‘不起床’,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不起床’这种行为,存在的只有‘睡觉’这种状态。所以,‘起床’的反面是‘睡觉’。”

我们之所以每天要制作一个“要做”列表,是因为“这个社会普遍认为‘要做’是积极向上的,‘不做’则是消极落后的。”

然而作者引入了老子“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停止‘要做’的想法,你才能够从对未来的不安之中解脱出来,享受你已经拥有的一些。”

第二章:给不做的事情列个表

在这一个章节中,作者给“不做”的事情列了个表,由于标题一看就比较明了,所以我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了,主要事项如下:

1.不说“绝对”

2.不浪费上厕所的时间

3.不赶车

4.不吝啬睡眠时间

5.不看电视

6.吃饭时不谈工作

7.不用自动贩卖机

8.今天不做明天的事

第三章:不做的减法思维

在这一个章节中,作者阐述了在“不做”背后的减法思维以及这种思维的好处,比如:

1.减少东西,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空间

2.东西太多会让人感觉疲劳

3.整个地球都“要做”过剩

4.减法改善生活质量

在这个这一章节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部分是“享受不便带来的快乐”。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方便”意味着更轻松,更快速等等,但是这些是否一定能让我们更快乐呢?作者的观点很有意思:“轻松的事情不一定快乐。而快乐的事情有时候可能很复杂,困难,麻烦,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然而,越是复杂,困难,麻烦,花费时间的事情,给人带来的快乐也越大。”“我们本来是为了节约时间才使用电脑和手机,结果我们却变得越来越忙。我们在不经意间给尚在成长中的孩子所提供的便利,却扼杀了它们在不断地尝试错误中可能学到的宝贵知识这一体验。不止孩子,过度依赖便利,会导致人类许多功能退化,甚至失去个体性和生存价值。”

我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要跟大家分享:过去在电脑和手机都不发达甚至没有的年代,人们一般靠纸笔来记录,写信时候的千愁万绪,收信时的激动万分,在现在可能被短信或者微信的一个表情包所代替了吧。然而,有些事情是替代不了了,正因为手写的不方便,才让我们在写信的时候,字斟句酌,有时候小心翼翼,还要涂涂改改,希望收信的人能准确地明白我们的心意。而对于收信的人来说,那等待的时间,赋予了那封信更多的意义不是吗?我自己暑假的时候回老家偶然发现过去念大学时候给家人写的信,看着无比幼稚的笔记和稍显好笑的措辞,不觉记忆翻涌。过去人们总说“字如其人”,你的字是你的个性的一个符号,可现在大家打字,同样的字体,我们还可以说“字如其人”吗?

偶尔享受不便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吧,停电的日子里点上蜡烛不是也有特别浪漫的气氛吗?朋友生日的时候不要发短信里,给他/她亲手写一张贺卡祝福,不是更有人情味吗?跟同事沟通工作,别总是发邮件打电话,明明他/她就在你的隔壁,敲敲他/她的门,一起喝杯咖啡或茶坐下来好好聊聊,不是更放松吗?……这些时间,值得被浪费。

第四章:面向未来的“不做”列表

这个章节与第二章类似,作者同样给“不做”列了个表,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列表:

1.不催促自己和他人

2.不要把杂事扔进垃圾箱

3.不过分察言观色

4.不考试

5.不学任何新东西——亚历山大健身法的智慧

6.不勉强提高干劲

7.不要急于前行

8.“不努力”和“不放弃”

9.不能失去更多

10.不留遗产

第五章:从不做中诞生的力量

最后一个章节中,作者写得有点凌乱和笼统,我认为比较值得我们思考的几个方面有:

1.认真暂停“要做”——思考什么是“休息”以及“休息”给我们的身心带来的好处

2.追求幸福就是幸福?——每个人都在拼命追求幸福,可是往往却忘了自己所要追求的那个幸福究竟是什么。

3.珍惜“眼前的东西”

4.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要做”社会,所谓“要做社会”,就是“行动优先,重视移动性,机动性和运动性,以高效率地交换人,事物,信息来竞争的‘动态’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我们舍弃了哪些东西呢?“首先,在‘要做’社会中,自然环境已定会遭到破坏。”“其次,在‘要做’社会中,传统文化也开始衰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之《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