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

       成功的政治家只讲成与败,不讲善与恶;只讲灰色,不讲黑与白

       成功的政治家只讲成与败,不讲善与恶;只讲灰色,不讲黑与白。从建文帝(朱元璋的孙子)与朱棣(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也称永乐帝)两者的较量中已经可以明确看出这一点。靖难之战,与其说朱棣胜在出色的军事才赋,还不如胜在他出色的无赖本色、厚黑学手段、诡计,当然这也全赖建文帝为他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可以施展绝学的环境:他愚蠢地命令部下不得伤害朱棣的性命,因此朱棣才能数次化险为夷!所以,“古往今来,所有的战争的胜负关系都遵循着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参加战争的人”,靖难之战,建文帝非输在兵力、时势、人和,而是输在自己,输在自己错误的良知决策,朱允文印证了好人当不了皇帝的道理。

       朱棣“绝对不是一个好人,却绝对是一个好皇帝”,造反成功后,他开始残忍血洗建文帝的亲信、清洗亲兄弟(削潘)、建立太监集团东厂进行残酷打击反对他的人。如果说政治就是权力的游戏,那朱棣无疑是游戏的高手。他冷酷、残忍、权欲熏心,他用一切手段去巩固权力,从而看出,他确实是一位优秀政治家,因为政治家天性追逐权力。在政治家的眼中,权力远远大于其它一切,这里面权力的行为是没有善与恶的标准。朱棣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勤于政事,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30国争相臣服朝贡、驱逐蒙古人、国内歌舞升平,这种功绩在历史上屈指可数,而朱棣用了十多年就完成。追求功绩是成功政治家源源不断的动力,说朱棣是个好皇帝,一代明君,这是与他政治家的本色演出有关的,他未必是真心想一心为民,但如果一心为民能保住他的江山,让江山绽放异彩,那一心为民才有意义。

       不能说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就不善良,而是在错综复杂的政治角斗场里面,善良的、忠正的、有气节的人往往会输得更快,所以政治家不讲善与恶,只能讲成与败,但如果善意有利于成功,政治家绝对会不吝表达他的善意,这里面可能很虚伪,但对政治家来说这有用就行了。想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可以看一下美国电视剧《纸牌屋》,表面的主角绝对是为人民为国家着想的人,但背后却充满了黑色权谋,甚至死亡。

       继续总结靖难之战历史,建文帝输在滥好人是根本原因,另外建文帝的用人能力也是败因之一:从此场战役可以看出,朱棣在军队实力绝对差一大截,如果用人不出错误,建文帝就算不伤朱棣将他活捉也是没有问题。建文帝身边不乏有出色军事才能的将领(平安、盛庸等),然而庙堂之上有一班纸上谈兵的书呆子,重要的主帅等用人决策及其它重大决策全赖庙堂决策,不可能不出问题。

       举一例子,靖难初战时,朱允文选耿炳文作为主帅,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乡,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为朱元璋所信任,并在战后被封为长兴候,一等功臣。然而耿炳文的长处是防守,但朱允文交给他的任务是进攻,他面对的是擅长进攻的朱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耿炳文一败涂地,直到退守到真定,这时他的防守能力才真正起到作用。后面耿炳文设想,只要坚守下去,北军(朱棣领导)就会逐渐瓦解,到时就能不攻自破,因为毕竟这些人是反叛者。然而朱允文的再一次奇葩安排,让耿炳文的如意算盘化为泡影。朱允文的左右手黄子澄推荐李景隆作为主帅,更换耿炳文。这个黄子澄,是纸上谈兵之辈。而李景隆是功臣李文忠之后,名符其实的纨绔子弟(绝对的草包,后面还成了内奸),从来没上过战场,他幻想战场就是统筹帷幄,决胜千胜,风花雪月,不知战场是你死我活,血流成河,更过分的是,这个纨绔子弟自以为是不可一世,不容他人抢自己的功劳,以致错失很多良机。像这类的错误用人决策,在后面的战役一再发生,而且往往是关键时刻,真是匪夷所思!

       这可能就是读史的好处,它告诉你发生的事情、原由,让你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辙,甚至掌握创造历史的主动权。但即使这样,身处各种漩涡的人,也许更多的是在重复历史,这并非忘记历史,而是往往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