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小四斤
一提到西藏的日常饮食,大多数人会想到糌粑和酥油茶吧。
而我这里想说的却是藏面和甜茶。
不管是在拉萨这样的圣城,还是在青藏高原腹地的县城小镇,我们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甜茶馆。阳光充足的午后,三五一行,门前小桌前,抑或厚重的藏帘布后,簇拥而坐,吃着藏面,喝着甜茶,轻声细语间,开怀大笑间,时光就过去了。就是这么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一碗面,一壶茶,足矣。
来拉萨是一定要喝甜茶的。喝甜茶我只去一家,喜鹊阁厨房。这家茶馆紧依着大昭寺南边的转经道,门前有一颗大榆树,树下放有座椅,供转经劳累的人、观光游客使用,可夏季乘凉、冬季晒太阳。
推开大门,如同进入一条时光通道,隔绝了门外的吵闹与喧嚣。进入院子右手边拾级而上,就来到二楼茶馆了。茶馆房屋本身由石块建造,异常坚固,藏族的朋友说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馆内装饰陈旧古朴,屋顶的木质房梁进行了炭化处理,加上拉萨较为干燥的气候,可得长期保存,免于虫蛀腐坏。整齐排列的树立木柱,不仅有效地分解了房屋承重,在哈达、雕画的装饰下,整个茶馆变得精致有趣。一张张桌椅整齐地摆落其间,静候着客人的到来。四周墙壁画着一些藏式绘画,窗台盆栽在阳光下默默无言,六字真言符号间,讲述着古老的西藏故事。
点上一小壶甜茶,一份藏面,不过九块钱。美丽的价格也是我喜欢这里的原因之一。临窗而坐,可享半日舒心。透过窗,俯视楼下的人群,呼唤叫喊的吵闹已传递不到二楼我的耳间。树下有劳累的转经老人,坐在凳椅上,转经筒转动间,嘴边念念有词,我能感受到,甚是真切!
藏面由藏小麦制作而成,颜色微黄,煮熟后浇上牦牛骨汤,放入些许牦牛肉丁,撒上葱花,味道鲜美而富有营养。唇齿间能感受到西藏的原汁原味,这是走上北京路上所感受不到的。
而甜茶是吃藏面的标配,可根据人数和饮量购买不同大小的茶壶,从最小壶的4块到最大壶的20块。
拉萨的时光就是用来蹉跎的,而这里让时间变得格外慢。
席间悄悄问服务员关于这间茶馆的历史,她只说了这房子很老了,店只开了三年多,老板不在似乎很难了解到什么。
按照三年多的说法,这家店就是我上一次(2013年8月)来拉萨前不久开的了。那是我第一次来拉萨。
有些故事如同昨日,不经意间回忆起,依然在心头掀起千尺风浪,难以平复。
同一个茶馆,同一张桌子,同样的角度可以看到窗外转经朝拜的人群。时间的轴一下子拉回到了三年前,那曾经的定格重新呈现。
看到他眼眶湿润了,我知道此刻坐在我对面亦师亦友的男人像个孩子一样脆弱,尽管平日里像狮子一般刚强。
那时的他,结束了一千多公里的朝圣,在拉萨已经留居三个多月了。他太喜欢这里了,这里让他有了心灵的归属感。
那时的我,刚结束了滇藏线骑行,一路到拉萨。年轻气盛,渴望自我的解放和得到生命的认可。
来拉萨的人都是有故事的!
汉斯放弃看来光鲜的大学老师的工作,走上三步一叩的朝圣之路,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变态。单单是初衷就令人不思其解,更不用说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了。
我想,对理想的狂热,往往源自于现实的压榨。
八年三尺讲台,致于教书育人,自恃体制混乱,惶于误人子弟。陷身于功利教育,自身难保,谈何求实求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欲改之而不可为。不得已,遂远离之,以求明哲保身。
1572公里,以藏传佛教中最古老的方式,三步一叩,从四川的马尼干戈一路朝圣到拉萨,足足用了300天,平均每天不过5公里。
听故事的人往往风轻云淡,讲故事的人方知个中滋味。
几乎所有追梦人都面临过梦境濒临破碎的时候,就在朝圣途中,他的父亲去世了。
可以想象他在得知消息那一刻的心痛如绞,那天夜里的热泪融化了半片山头的积雪,古老的高原山谷里至今还回荡着他哀伤的嚎叫。
大导演李安也有此遭遇,拍片时得知父亲去世。此二人相见,我想会相拥而泣。
而所有的一切,都在大昭寺的殿堂里得到平复。信仰的力量给了他心灵上的治愈,一切都慢慢变得不那么突兀,宽容坦然地接受那些曾经的幸与不幸,难以释怀终将得以释怀。
我们在这家茶馆里平静地交谈,动人之处,内心中风起云涌。但是再也不会失态难掩,眼角的泪花一闪烁间又退了回去,这是一个男人的气度和胸怀。
吃一口藏面,喝一口甜茶,西藏人就可以快乐得忘乎所以。
当我盘腿而坐于大昭寺门前,静静地感受着这信仰的盛宴。虔诚的朝拜者俯地起身间,我感到极度的感动。一个藏面和甜茶养育的民族可以如此简单而执着地幸福和满足着,而我们东奔西走,在寻找着什么?
原来我们追求的所谓理想,此刻都变得平庸而卑微,甚至伪装下,显得肮脏。
这一次我将泪水藏于墨镜之下,对眼前朝拜者的祝福,以及对自己的怜悯。
就像汉斯曾经说的,再吃一口藏面,再喝一口甜茶,他可以登上珠穆朗玛峰。
我知道,他没有。
但是他此刻正在非洲攀登乞力马扎罗雪山,期待一周后他顺利登顶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