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营集中了大约500名新兵,其中三分之二是女兵,99%来自北京,100%是后门兵,70%是部队干部子女,20%是地方干部子女,10%来自普通人家,最大的23岁(男),最小的9岁(女),不过年龄多集中在16岁左右,所以我算是偏大的。
男兵是新兵一连,女兵是新兵二、三连,“露”姐当然被分配到女兵连。
七十年代部队的女兵,我没有具体统计,但是估计,起码70%是后门兵,或许比这个比例还要高很多。
我在部队几年接触过的女兵,和后来复员以后认识的有过服役经历的那个时代的女孩子,都是走后门当的兵,一个不漏!
印象中,在北京征兵过程中,女兵很少,起码“丰中”没有听说过。我想,即使有女兵入伍指标下到类似“丰中”这种学校,也被提前内定了。
女孩子当兵,飒爽英姿地穿上绿军装,配上领章帽徽,手持钢枪,更是很多女孩子心中的向往!
我们这些又屌又熊的屁孩儿,都管女兵叫“军蜜”。
兵营里有300多“军蜜”,虽然她们还是新兵蛋子,穿着肥大的军装,土了吧唧的,不过喊起号子唱起军歌,听着甚是悦耳。
分完连以后,我们立刻从小楼房里被“请”了出来,留给女兵专用。
全体男兵集中住在一个大约400平米的房间里,横向摆了四排、纵向靠墙摆了两列地铺,新兵编好班排顺序入铺,约150人集中在这点地方打地铺。
虽然风大、天寒、睡在地上(下面垫稻草),不过大家拥挤在一起,觉得比在楼上好,起码一点,夜里睡觉绝对不冷。
吃喝拉撒睡,无外乎就这点事儿,但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适应过程。
1977年部队士兵的伙食标准是每天0.35元,每个月45斤粮食。也就是每天大约是1.5斤粮食耗费。粗细粮标准,和城市居民差不多,比例是面40%,米20%,粗粮40%,外加一人半斤食用油,不过部队在训练期间,每天会有1毛钱补贴。
如果是普通人,这种标准应该还是不错的,但是部队不可能是普通人,正常训练,一天下来,一斤半粮食基本吃不饱也饿不着。
副食虽然非常紧张了,不过在那时,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即使是干最累的活儿,也是令人羡慕的。
事实上,部队的膳食情况,一般都高于规定标准。
以前的部队,有“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传统,利用训练的空挡,养猪种菜,非常常见,而大部分士兵和军官都是农家子弟,干起来也在行。
部队的各种活动都是以连为标准一般连队都会有一些“家底子”。由于各种连队的任务不同,不同连队,往往在伙食上差异非常大,长期驻军,比经常搬家的连队要好一些,可以通过生产运动,积累很厚的家底子。部队有一句话,“搬一次家破一次产”。
新兵连是临时编制,没有任何家底,训练期间也没有任何补贴,吃的伙食当然最差。
我们的伙食特别简单,一天三顿,早晚都是窝头咸菜玉米粥(管够),中午两个大馒头或一大碗米饭,不够,窝头管够;一道素材,清水炖萝卜或者是清水熬白菜,一人一勺子,不够,咸菜管够。星期天有一道不太硬的肉菜,不管够!
新兵连第一天训练下来,我们的食量开始大增。我常年吃食堂,中午一般都是四两,可是在新兵连,早上就是两大碗玉米面粥,两三个大窝头,每个窝头足有1.5两;午饭通常是两个大白馒头起步,随后最少两个窝头跟进;晚上比早上还会多吃一个窝头,对自己突然剧增的饭量,都很吃惊。
班里其他新兵,和我一个吊样,都是饿死鬼脱胎,个个吃起来都如虎狼一般!
唯独班长,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撂下一句话,“一群新兵蛋子,屌样!”,吃完两个大馒头和一勺子菜,溜了。
这厮,肯定到老兵连队找补去了,别看我是新兵蛋子,这点破事一目了然。瞧着,哥们早晚摆你一道。
别看我这个人挺熊,但是我还真不怵新兵连这种清了吧唧的伙食,毕竟我是从石磨村出来的,不就是吃三个月吗,无所谓!
不过我最怵的就是刷碗!全连一百多号人,就用两个行军锅的清水刷碗,一个锅涮第一遍,一个锅涮第二遍,把碗里的残物涮出,就算完事,下一顿各自用各自的碗!
妈呀,十几个人涮一下,两行军锅水基本就是粥了,150多人各涮一遍,两个行军锅粥基本就是浆糊了。那碗,如果放进去涮一下,比不涮还脏。
办法只有一个,快吃,抢先刷碗。我还行,性子急,吃得不慢,每次基本可以抢进前20去涮碗,虽然是“粥洗碗”,马马虎虎,将就吧。
新兵连的炊事班都是老连队抽上来的老兵组成,问他们为什么不更换涮碗水(不是刷碗),答案是,剩下黏糊糊的涮碗水,再掺糊一点清水,可以让十几头猪饱餐一顿。
三个新兵连一概平等,每天三顿18大行军锅新兵的涮碗水,十几口猪的“饭票”就轻易到手了,“942”兵营里的猪们一定乐开花了。
原来如此,新兵后面还有猪们等候就餐。
都这样,男女平等!嫌恶心,两个字:“回家!”
话说,不怕得病吗?
气温实在太低了,出现瘟疫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我们这群后门兵,一进营房,就被老兵在背后指指点点,被称之为“少爷、小姐兵”,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刷碗方式,是有人刻意整的,大概一个月以后,才结束这种方式刷碗。
大家都坚持下来了。
照片中大红门的房子,就是1977年“924”新兵集中居住的那个400多平米的房间,2017年12月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