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分享生活趣事,提供非专业但走心的情感咨询,我是陈小瞳。
友情提示:今天的文章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请不要在深夜阅读此文,可能看完会出现睡不着觉的情况,未成年人请在家长陪同下阅读。
总之,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大的朋友,请谨慎阅读。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风靡”过一时的自杀游戏——“蓝鲸”,就是那个要求参与者每天早晨4:20起床,完成50个任务后,逐步诱导自杀的邪教游戏。
参与者大多是10-14岁的青少年,目前为止已经有130名俄罗斯青少年因为这个游戏而自杀,但并没有阻止这款自杀游戏在全世界范围内继续扩张。
中国的青少年也不能幸免于难,有很多不法分子自发组织游戏群,邀请他们参与游戏。
从进群的那刻起,活动组织者便要求参与人员将身份证、住址、家庭成员数据全部上交,从而断了他们从游戏中退出的后路,倘若在中途犹豫,便会遭到威胁。
更为严重的是,当参与者没勇气自杀时,活动组织会排出相关人员“协助自杀”,直到参与者生命结束。
当年“蓝鲸”游戏的创始人被抓时,他说,他创立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社会清除“社会垃圾”,也就是现实中缺少关爱、抑郁自卑的人,只不过他将游戏的目标群体锁在青少年中,因为青春总少不了叛逆,而叛逆的人既好奇也容易动摇,所以他能成功用游戏杀死对方。
-
02
-
然而,就在警方大力控制“蓝鲸”的同时,它的姊妹游戏“Momo”悄然登场。
“Momo”是一个社交媒体账户名称,在WhatsApp、Facebook和YouTube等网络上存在,其头像是一个女人的形象,她的面部表情夸张,取自日本艺术家Midori Hayashi的作品姑苏鸟雕像。
“Momo”通过黑客攻击获取用户隐私,并以此胁迫用户参与挑战;并借助WhatsApp,迅速扩散到全球。从美国到法国,从阿根廷到尼泊尔,都有不少人想尝试这个游戏,当然,它也成功将阿根廷一名12岁的女孩推入死亡的深渊。
相比较“蓝鲸”只是电话、短信的方式,“Momo”来的更为直接,它会控制参与者的摄像头,强迫参与者与Momo进行视频通话,挑衅参与者进行一系列挑战,最终诱导参与者自杀。
如果说“蓝鲸”是有预谋的计划,那“Momo”就是别有用心的恶人明摆着做杀人的事。
这个世界上存在鲸鱼这种孤单且会集体自杀的物种,但并不存在一个长成雕像样的网络恶灵,“Momo”就是为了杀人而披的面具。
尽管就是这样一个假冒伪劣的恶灵,青少年也依旧无法逃离它的魔掌。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进入“Momo”的游戏群,他们的qq空间开始记录下自己的绝望与无助,“蓝鲸”带来的恐惧,正在悄悄死灰复燃
-
03
-
一位心理学家说的好,受害的孩子往往早有离开之意,而自杀游戏则给了他一把刀。
自杀游戏本身对心理健康、精神饱满的正常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相反,那些常年被忽视、内心感受不到温暖与爱的孩子或者是成年人,才有可能成为自杀游戏的受害者。
让我们回到游戏最开始的威胁,孩子们无意识泄露出去的身份信息,或者是黑客从网上人肉到的家庭信息,成为了杀死孩子的最后一把利刃。
“如果你退出,我们将会杀死你的家人”,“如果你不能完成任务,你家人的信息将被全部外漏”……
孩子们不会知道在这个网络时代隐私信息有多么容易被查到,他们甚至不知道在无助、惊慌的时候寻求帮助,因为他们的家人永远“看不到”他们。
于是在惊慌和自责之中,为了保护这些无视他们的家人,而选择自杀。
归根结底,还是冷漠的家庭夺取了他们在这世上生存的权利。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不要认为给孩子钱就万事大吉,你们对他们的漠不关心,让他们从内心成为可怜的留守儿童,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被爱,让他们从物理上和精神上都失去了一个可以永远接纳他的家,让他们认为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让他们被坏人有机可乘。
你们或许给不了他们金山银池,但你们可以给他们一颗积极阳光、向上自由、有辨别能力的强壮内心,你们可以带着他们走向光明。
而这些精神财富,远比拿在手中的纸,意义更深。
如果你的身边正在有接触自杀游戏的孩子或者成年朋友,请向他们传递爱与关心,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很温暖,还值得留下欣赏更美的风景。
希望这些的惨剧能越来越少,宁愿看到一百万个“Momo”被网友“玩坏”,也不想看到一个孩子被它带走。
谢谢。
“互相关爱才是良药”
图片来源:采集,网络
原创图片作者见水印
参考资料:百度,差评,各大新闻网
点亮小心心,转发收藏支持作者,留言聊两句再走呗。
我知道你一直都在ღ( ´・ᴗ・` )。
比较会装傻会卖萌
比较想你关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