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俗

        我是客家人,我的老家——三明清流,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处处充满了我十分喜爱的客家风俗与美食——走街串巷地拜访亲戚;大年三十那晚不绝于耳的鞭炮声;美味的家乡特产豆腐皮……

        乡村的年,在腊月二十三就早早拉开了序幕——人们杀猪宰鸡鸭,制作腊肉,主妇们大扫除、赶集采购年货,到处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大年三十那晚,家家灯火通明,人人都聚在餐桌旁,吃着美味的团圆饭。吃完饭后,大家来到电视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在这鞭炮声彼此起伏的除夕夜,除了小孩,大家都要守岁到十二点,“开门”接年后,才去休息。大年初一,人们提着的贡品与香烛,去庙里拜拜,许下新年的心愿之后,才带上礼品去走亲访友。客家人总会端上一杯甘甜的“金桔茶”招待你,祝你在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

        过了初七,在城里工作的人都离开了,而这里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村里的老人号召村民们一起制作板凳龙。龙头、龙尾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制作。他们挑选上等的竹篾编制好框架,再用传统的米浆把彩纸粘在龙头、龙尾上,画上鳞纹,点上龙眼睛,缀上彩纸绞成的“龙须”,整个龙头和龙尾顿时变得栩栩如生。而龙身则由各户人家自行制作。其实,龙身是由许许多多节木板组成的,每节木板状如长条板凳,所以得名板凳龙。木板的两端分别钻上直径5公分的圆孔,便于龙身的串联。板上一般扎有三个用竹篾编成的灯笼。最后,还要在灯上贴花,写吉祥语,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

        板凳龙强调龙队的团结协作精神,虽然它不能像布龙那样舞出各种花样,但表演起来宏伟壮观。正月十五那天,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扛着点亮蜡烛的龙身来到庙口,在锣鼓喧天的伴奏下,龙身逐一与龙头、龙尾拼接在一起,完成“穿龙”仪式。长达600米的板凳龙在爆竹焰火、五彩灯笼照耀下,浩浩荡荡地从庙里出发。龙在领头者的引领下,穿梭在街头巷尾,时而盘旋绕行,时而奋勇前进,近看似火龙翻腾,远看似满天流星。而各家各户都摆起了贡品,在龙到来时还放起五光十色的烟花,虔诚接龙。之后,龙耀武扬威地抵达广场,领头人手持龙珠“挑逗”着龙绕圈。只见整条龙慢慢盘成一个螺旋状,龙头在内,龙尾在外,眼看着就要撞上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领头人停下来,高举龙珠左右摆动,龙头很快突破重围,轻松自如地绕了出去。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舞龙表演,掌声可谓是惊天动地!

家乡的年俗_第1张图片
板凳龙

        过了元宵节,春节就此结束了。小乡村又恢复往日的宁静。不过,客家人的年俗,因为有了板凳龙更加有趣,家乡也因为有了板凳龙更加生机勃勃。家乡的春节令我回味无穷,它不仅使我感觉到了客家人的热情,也使我更加喜爱我的家乡。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乡的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