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新认识了“长期”

我重新认识了“长期”_第1张图片


大家都知道复利公式:S=p(1+i)^n

公式中F为终值(Future Value)或叫未来值,即期末本利和的价值。n为计息期数。P为现值(Present

Value)或叫期初金额。i为利率或折现率。

维基百科:复利率法(compound interest),是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利息除了会根据本金计算外,新得到的利息同样可以生息,因此俗称“利滚利”、“驴打滚”或“利叠利”。只要计算利息的周期越密,财富增长越快,而随着年期越长,复利效应亦会越为明显。

复利是现代理财一个重要概念,由此产生的财富增长,称作“复利效应”。

比如以华人首富李嘉诚为例,1950年以7,000美元成立长江塑胶厂(改组后成为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在2016年拥有约271亿美元身家计算,抛开其他因素,他的财富在66年增长约387.1万倍,其每年的复利回报约为25.84%((271亿/7000)开66次方=1.2584)。

直接看表格。

我重新认识了“长期”_第2张图片
表一

表一中,B4单元格里的公式是:=B3*(1+B2)

如上图:当复合年化收益率20%时,那么在第一年结束的时候,你的本金加收益应该等于1.20……到了第十年结束的时候,本金加上收益应该总计为6.19,也就是说翻了6倍。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加红的数字),本金加上收益总计达到6倍左右的情况,我们分析来看:能做到年化复合收益率10%的人需要19年才能达到,但即便是年化复合收益率比10%仅仅高出5个百分点,即15%,也可以“提前6年”达到差不多同样的效果(6.15),20%年化复合收益率10年就可以到达,可“提前9年”达到差不多同样的效果(6.19)......

一个比较直接的结论是:“长期”很可能对不同的人来说长度是很不一样的。不同的人这里对应的是不同的年复合收益率,越有能力的人,“长期“越短。

同时也说明了说你越弱(能做到的最终年化复合收益率高低),你的长期越长(到达某一个相当的效果,比如上面的6倍)……看到这里请不要气馁,你不一定就是那个“长期“最长的人。答案在下面的这句话中。

另一个惊人的结论是:你竟然可以通过提高自身能力缩短“长期“的长度。


加入定投策略后,我们看看下面的表格。

我重新认识了“长期”_第3张图片
表二

表二中,C4单元格里的公式是:= C3*(1+C2)+1

我们可以看到10%的年化复合收益率与30%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在第三、四年的时候看起来都貌似没有太大的差异。即使达到20倍(红色的数字)左右效果时,分别对应的是11年、9年、8年,7年、6年左右,差距还不是那么的大......

这是个例子较好的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策略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明智的投资者比起相信“自己的智商与能力”来说,更相信“策略的力量”。虽然策略并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但策略本质上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人类通过思考发明的一种工具。

比如使用电子表格的辅助,配合复利公式,我们就很容易直观地把未来数十年的变化,浓缩在一张纸上,虽然不失理想化(年化复合收益率属于事后计算所得,没有人预先得知),但是复利公示背后的本质规律是不变的,这样一来,我们根本不需要亲身经历过,就能把每一种情况捋一遍过一遍。

对比上面的两张表格,同样是10%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在第一张表格里需要19年时间才能做到6.12,在第二张表格里,第4年就能做到6.11,而之所以能够“提前15年“,是因为在第二张表格里,加入定投策略后总计投入是5个单位,而那多出来的4个单位(5 - 1 = 4)是我们贯彻执行策略的结果。

仅仅多出来4个单位,就可以”提前15年“达到同样的效果,”策略的力量“不可小觑。同样是10%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在第一张表格里第19年只做到6.12,在第二张表格里,第19年就能做到57.27,将近十倍(57.27/6.12≈9.36)的差距。这些充分并说明了,对能使用正确策略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关于定投策略请参考[我重新认识了”定投](http://www.jianshu.com/p/562a40762e4f)一文。


没有”判刑”十年以上的资金是不配作为资本的,十年似乎就是一个分水岭。就连巴菲特都说,投资者不准备持有10年的股票不要买,就像出差到一个小镇上住在小旅馆里什么都没有,只能躺着睡觉。

文中讨论的长期,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词汇,但实际上,那“长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长的……

总结一下:

对能力越强的人来说,“长期”越短……

对能使用正确策略的人来说,“长期”更短……

但是有一点需要提醒,那就是:你越年轻,欲望越多也越强烈,这使得那“长期”感觉上更为难熬。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有价值,才更值得去打磨自己的能力——“投资所需要的特定思考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重新认识了“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