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培训(四)兰州华侨实验学校听课评课

华侨实验学校占地面积并不大,但是干净、安静,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功能室旁、每层教学楼饮水间旁边,均设有学生静坐读书、小憩休息的桌椅,雅致又人性化。

本次参观,听课两节。现将个人听课感受总结如下:

一、魏明驹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感悟

魏老师开朗自信,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视角新颖,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风格独树一帜。

她以篆书的“夜”引出“月”,自然地带出苏轼与“月”相关的诗作,继而引出课题。通过“初读看月”“再读品月”“三读识人”“四读悟情”四个环节的设计及相应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遇到学生不能理解或理解不深的地方,她采用换字/词法促进理解,值得我学习。

魏明驹老师在赏析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时,用的是比较法,用自己的改句与原句做比较,得出苏轼写“月色”的妙处。学生感悟、评说较肤浅,教师的引导启发也很空洞。如果将赏析的方法进行提示,或许更好。如:修辞方面;出奇制胜的写作手法。

这个句子是写景的佳句,只字未提“月”,却处处写月,月的明,月的清都得到了体现。语文,要用语文的方式教,不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笔触去勾勒,去描绘。哪怕他只想是想到了“月凉如水”呢?

第三单元任务提示里这样说: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我认为这个写景的句子就是最好的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的教学范例。

识人悟情环节,魏老师引入了背景介绍,所谓知人论世,确实有助于理解作者在作品中透露的情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自称“闲人”的自嘲、无奈、和达观。但文本没讲透,总觉得二者是断联的,一味地告诉学生正是这样的苏轼才看到了这样的月亮,我很疑惑:到底是哪样的苏轼,看到了怎样的月?

教师语言算的风趣幽默,活泼俏皮吧:只有一丢丢、我是你老师,居然这么不给我面子、我一定要扳回一局!只是个人觉得这些现代化的俏皮话,实在破坏了诗文教学的美感与情味。

不论是开头导入,还是最后感悟作者的闲适达观,教师都引用了大量的苏轼的作品,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积累与理解呢?如果读一遍就能入脑入心,就能读出他的豪放乐观,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算什么呢?为何不就文本,解读文本,就算要延伸,要比较参读,所选也应该少而精。

学生一读再读三读四读,也没有读出情感。

以上仅个人看法。

二、陶斌老师《狼》听课感悟

陶斌老师《狼》这一课的教学,实在精彩。下课返回西师大的大巴上,我还翻出听课记录细细回顾了一遍。

以故事激趣导入,穿插介绍了作者、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书名《聊斋志异》的含义,在读顺、读懂中读准字音节奏、感知理解文意,通过自学、组内学、全班学层层递进,通过生问生答,提问竞答的方式解决疑难字词,训练能力的同时,兼顾考点:通假字、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最后理清小说情节。

在读情、读旨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带着表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也为后面的课本剧做铺垫。并在朗读中,结合相关句子,析出屠户和狼的形象,概括出主旨。

学生是真正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

陶老师是很有课堂智慧的,她从不告诉学生答案:学生认为狼是聪明的,她并不急于反驳否认,并夸他有大智慧,学生在得出“狼的目的是吃人”的结论,并概括出文章主旨时,相信“狡猾”和“聪明”,哪个更准确,学生已经了悟了。

对于“其一犬坐于前”,陶老师开头设下悬念,并未解答,等学生有了争议,再来探讨,学生印象想不深刻都难。凡经自己思考所得,总是难以忘却的。

陶老师是在教品读古诗文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北师范大学培训(四)兰州华侨实验学校听课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