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再说蝃蝀和朝隮了?

我们为什么不再说蝃蝀和朝隮了?_第1张图片
微信号:CNT2016MR

2017年的春天就要到了,大地正在缓缓苏醒。想象一下在某个美丽的清晨,你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看见整个世界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雾中,不一会儿雾气被阳光驱散了,西方的天空挂上了一座七彩的桥。

你兴奋地把家人都招呼过来说,“快看!快看!有彩虹!”

飞沙走石,斗转星移,时间倒转2800年,人间回到西周末年。

黄昏时分,郊野走来一名孩童,他看见父亲还在田间劳作,正准备喊他回家吃饭。这时候,他忽然看见东边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于是情不自禁地指着它,对父亲说,“蝃蝀在东!蝃蝀在东!”

两个平凡的人间故事,一个词语的沧海桑田。

蝃蝀,是数千年前人们对彩虹的称呼。从字形上看,蝃与蝀都以“虫”字为偏旁,而虫是古代一种凶猛而邪恶的形象,可见彩虹曾经的寓意并非像现在一样美丽。

但蝃蝀在古人眼里只是日暮时分东方出现的彩虹,如果看见了清晨出现在西方的彩虹,他们会称之为朝隮。

《诗·鄘风·蝃蝀》有云: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这是一首抨击女子私奔和婚姻自由的诗。诗中把私奔的女子比作人们“莫之敢指”的彩虹,因为那是一种淫邪之物,而早上如果在西边的天空看见彩虹的话,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整个早晨都会阴雨蒙蒙。

我们的祖先对女性诸多偏见,但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同样的现象,如果出现的时间和方位不同,他们就有不同的名字来概括其中的差异。先秦时期的中国人用多样的词汇呈现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尽管那时候的中文与今天相比词汇量并不多。

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还有很多,比如同样是山,《卷耳》中用了三个不同的词:崔嵬,指岩石高低不平的土山;高冈,指高高的山脊;砠,指多土的石山。三个词,三个意象,丰富而明确。

再比如拟声词。我们今天形容鸟叫,一般都用叽叽喳喳,喜鹊是叽叽喳喳,麻雀也是叽叽喳喳。《诗经》中则不然。黄鹂的叫声是喈喈,“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螽蝗群飞的声音是薨薨,“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而蝈蝈的叫声是喓喓,“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声音又丰富又形象。

然而,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再也看不到了。

如果说曾经精致而多样的中文词汇反映的是我们祖先对世界的观察,那么现在,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停止了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了吗?

再回到开篇的那个故事吧,如果在生活中,你指着彩虹对匆忙赶来看的家人说,“快看!快看!有蝃蝀!”也许大家伙都会好奇地看着你,然后伸出手摸摸你的额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大清早的,好好说话吧。”

还真是忧伤。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为什么不再说蝃蝀和朝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