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面向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本身就包含着因材施教的意思,因材施教的主张自从孔夫子提出至今,多数时候只是流于形式。因为教学一线的老师们都很清楚,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其前提是要非常了解每一个学生,而这个了解的过程就充满了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不只需要足够的爱心,也需要一颗恒心,同时还要保持敏感。更别说再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了。所以,大家都普遍喜欢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因为这样省力,也容易,当然,其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

    李老师在文中说,“应该在自由空间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这句话我是高度赞同的,因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律!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班主任在的时候,学生们大多是遵规守纪的,班主任不在的时候,班级的秩序会非常混乱,甚至会鸡犬不宁。其实,不少学生很多时候都在盼望着老师能够离开一会儿,或者老师哪天能够有点什么事请次假,甚至有时候还会期望着老师生病,好让他们有一些自由。这些现象就说明,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真正的自我教育,他们所谓的遵规守纪都是在班主任的压迫下采取的应对措施。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们在学生时代没有养成自律,不会自我管理,将来他们进入社会后该怎么办?一直习惯被管理的他们会不会突然间迷失自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说到自律,也就意味着老师要给学生们自由,可是在现有的制度和环境下,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老师们,他们大多是渴望把学生们圈进教室的,有些学校恨不得把学生们的每分钟时间都做下具体的安排,好让他们彻底的循规蹈矩。比如,饱受争议的衡水中学。

     其实,自由是学生们应有的状态。我的高中时代结束于十年前的高考,我现在回想过去,那个时候的高中生活并没有现在如此严酷的管理。中午的时间是自由的,我们可以去校园内的理发店理理发,也可以去澡堂洗洗澡,可以坐在校园角落的树荫下闲聊,只要不耽误下午的上课就行。尽管如此,但但是也是会感受到巨大的束缚的。其实,这就说明自由是青少年的天性,不能压制。

     以前我也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班主任,对学生们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按照学校的规定和我的要求行事。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常会存在每天只知道闷着头学习的学生,他们每天就像只沉默的羔羊,连走路都没有声响,如果你没有看到他们,似乎他们就是不存在的。有时候,我扪心自问,这样的做法真的好吗?

    一周前学校要求每个班准备朗诵节目,在校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表演。以前我都是参与的,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班的节目都是按照我的要求设计的。但平心而论在我指导下的节目往往是不够精彩的。所以这次活动的时候,当学生们询问我怎么办的时候,我的答复是,“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你们四十多号人的聪明才智肯定比我强很多,我相信你们能够搞定。”

    我的做法让学生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于是,他们自己讨论要朗诵的篇目和配乐,音乐的剪辑也是他们自己搞定,包括什么时候排练,怎么站队全部按照他们的意思进行。有些时候我只是去看看,不说话。

     昨天下午的表演前,我只是给他们简单做了一下思想动员,提醒他们不要紧张,我们只注重参与,并不在意结果。当然,最终的结果怎样已经显得不重要,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将来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而我也乐的清闲,何乐而不为?

再读《面向个体的教育》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不愿意给学生们自由,其实多是担心他们会犯错,甚至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其实,人的成长都是在不断的犯错和纠错中实现的。如果我们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怕他们自己走路的时候会摔倒,那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走路?所以,适当的放手才更加有利于学生们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面向个体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