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记忆

又是一年三月三。

有同学在群里说,不知道现在家乡的三月三是个啥样子了?尤其怀念小时候的三月三。

三月三,在家乡,代表着一年一度的集场,北方人眼里的庙会。

记忆中的三月三,是与拥挤的人群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琳琅满目的商品交易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要写一篇头疼的作文联系在一起的。

三月三的由来,没从历史角度去考证,都不知道小时候的文字里,是怎么将这个来历胡编乱造出来的。

最开心的记忆,三月三,学校是会放假的。那拥挤的街面儿,已经严重影响交通,于是大家都是可以休息,老师和学生。

老家的房子,在大路的第二排,这就像是可以远离热闹的有利位置,近一步可看满眼繁华,退一步可享片刻安静。

大路原先也不是大路。二三十几年前,这条路也很窄,路的北面有还算成熟的居住的房屋,其余基本上都是公家用来开设的供销社、商场,而路的南边,就是河提,沿岸会有船停着。

到了三月初一二,河边停靠的船就会多起来,那些都是赶来集场准备做生意的勤劳人,走乡串镇,掌握一次又一次的商机。

船上的东西搬到岸上,搭起棚子,支起货架,或是就靠着河岸的路这边,或是在路北房屋的那儿,与主人家商量把摊点设在他们家门口,于是镇中心的路两边,建起了无数的临时摊点,桥边煮河藕的摊位恐怕是起得最早的,那大缸似的煮藕的灶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搬上来的,蒲叶盘起来的盖,掩盖不了那藕的香味。热闹的三月三的气氛就由它们聚积来了。

摊点卖的东西,过去真的是为农活儿需要,镰刀、番耙、秧凳儿、治虫的药箱,这些东西,供销社的也会设个摊点出来,适时的降低儿价,把销量搞上去。商品经济的初期,乡村的人们,是真的能在集场上购置到物廉价美的商品,所以大家都盼着这一天,想买的和想卖的。而今来集场的小商品,都知道是假冒伪劣泛滥,赶集场也就凑的份热闹,都没有了那时候的人心里的那份实在。

逛三月三,就是从集场的那头穿过人群,去往那头,把沿路的摊点一一扫描过。从一个方向走,途中遇上熟识的人,大抵要高声的寒暄

“你也来逛三月三的啊!”

“是啊!”

“走吧,一起逛!”

于是会有脾气和顺的那位,立即改变了自己的前进方向,与另一拨儿人同行。

学生党们,这一天是何其的欢乐,从这头串到那头,把个不大的集场会来来回回逛上几遍。东西可能没买什么,就是这份热闹已经沾了他们满脸满身。如果是乖巧与家人同行的,肯定会购置一身新衣服,或是蹬双新鞋,然后的日子里,还会自豪感十足的说:“这是三月三的时候买的!”

我在这天会干什么呢?

来来往往的逛三月三的人群,总归会饿会渴的,在临路的大妈家门口,我做过生意。不,不是卖盒儿饭,那时候乡下没这么时髦,中午饭点,生意人会自己吃自己煮的,逛的人群会下饺面店的小馆子,真正有钱的主儿,才会到老街上的两家饭店点菜吃饭。

我支的是茶水点,供应的是茶叶水或是红糖水。准备好开水对我是轻而易举的事,红色的糖水,现在想起来实际上挺不卫生的,是糖精加红色素。茶叶水便宜些,不太健康的红糖水却稍微贵些,一杯是两分钱?五分钱?总之我忘了。也不知道是谁鼓励我这样干的,反正我也算是做过小生意的人了。不过做生意人与当时我的学生身份,肯定是极不符合的,要是遇到老师或同学,恨不能立即闪了。

三月三的天气大部分已经开始转暖和了,而遇见熟人的我,肯定是会浑身燥热。可能会闪到巷子里假装回家取东西,过一会儿又担心着那几个玻璃杯会不会被拥挤的人群撞翻了,于是又折回来,好歹把现有的卖完啊!大概也就两三年干过这样的事儿,后来的集场上,吃的喝的品种越来越多,谁还乐意买水喝。

“去家里喝杯茶,歇歇脚!”成了家在镇上的人招呼逛三月三的人的客气话,但也渐渐把这一天改为亲朋好友走动相聚的日子。

日子越来越好,商品供不应求,拥挤的人群也越来越稀,小镇的路越变越宽,三月三集场的摊点也被相关部门规划至固定的位置,起码考虑交通安全问题。

三月三的记忆里,还剩下河堤桥边,那些船家半夜起来,升炉火煮河藕的味道……

三月三的记忆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月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