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赤贫,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

一直以来,有很多次的冲动要为苏童的《米》和改编的电影《大鸿米店》写点文字,然而那种无法逃脱的悲凉感与绝望感又常使我不敢以苍白的文字来描述真实的感受,文字的表现力和张力在很多时候是“瘦骨嶙峋”的,虽然有时候它有着撼天动地的强大推力,然而那仅限于大家的能力范围,于我则仅仅只能表现一鳞半爪。

关于赤贫,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_第1张图片
苏童小说《米》.jpg

苏童这个名字,其实早已听过,然而因为浅薄的固执偏见,也就非常不喜这笔名,并在很多次的阅读书单上与之交臂失之,这种情况并非偶尔出现,甚至成为一种无法控制的常态,每每不免令人惊惧,却也很无奈,人的执拗是一种无法抵抗的内在因素,有时候我们以为的坚强、坚韧,也许就是一种固执的偏见,这谁能说清呢?当五龙一步一步走向扭曲的深渊时,我们很难说是可贵的执着与坚持还是可恶的偏执,然而悲剧就像无法消逝的黑洞,吞噬了一切,芸芸众生在这欲望与痛苦的挣扎中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大败而归。

关于赤贫,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_第2张图片
片头.png

我是先看了电影再读的小说,据说是苏童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实并不算长。更丢脸的说,因为无知,当初看这部电影仅仅是因为宣传的诱惑性,比如大尺度之类的词汇,委实贻笑大方。总的来说,除了最后一部分改编的不同,电影与小说的区别不大,基本上可以说80%的情节来自于原著,然而原著有什么值得思索的地方?电影为何如此改编?这样改编是否更有冲击力?

关于赤贫,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_第3张图片
电影《大鸿米店》.jpg

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作者取材了一个江南水乡城市为背景,可以猜测,大约是在苏州、无锡一带。随着洪水泛滥,乡村成为一片汪洋,农民只能背井离乡到处乞讨,五龙嚼着家乡枫杨树的糙米,成为这其中的一员,并来到了瓦匠街,从街名就可以看出,这并非什么富人区,充满了穷人的挣扎和嚼舌,当织云把要喂猫的冷饭拿给五龙的时候,排队的人表情呆滞,一言不发地看着米店内的小插曲,黑暗时代饥饿的人群滋生出麻木不仁的情绪,这种情绪始终贯穿着整部小说。

关于赤贫,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_第4张图片
逃难的灾民.png

大鸿米店的掌柜姓冯,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织云,大概15、6岁的时候因为一件貂皮大衣就把自己的肉体给抛弃了,成了六爷的玩物,这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而且也被妹妹绮云称为恶魔,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织云具有很强烈的同情心,比如五龙逃难到大鸿米店时,所有人都对之不屑一顾,只有织云表现了善良的同情心,虽然这带有某种不屑的意味。另一个场景是五龙比较能吃,而冯老板不愿意让五龙多吃饭,还是织云为五龙解围。

整部小说中,织云充满了肉欲的诱惑和沉沦,这可能源自元她对于权力的渴望,或者外在的虚荣心,当她成为六爷的玩物时,趾高气昂,看起来雍容华贵,但是这只是她自以为是的表象,众人对她一面是性的饥渴,一面又是道德上的不屑,而当她怀孕时,又因为出身并非大富大贵,到六爷家以后充当奴役,与儿子虽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最后葬身火海,以悲剧涅槃,不过电影因为时间的关系,并未有太多的展现,甚至连旁白也没有,只能隐含的猜测,相比而言,原著更能体现出一个女性从堕落到升格为母亲后的转变,显得更为真实饱满。

织云.png

冯老板的二女儿叫做绮云,绮云自认为冰清玉洁,对织云的行为切齿痛恨,平时按部就班的帮着父亲打理店里的生意,她憎恶一切,痛恨肮脏而卑劣的现实世界,但是她在本心并没有内化处一个精巧的世界,更没有给自己营造出一个纯洁的氛围,反而是麻木、呆滞、古板以及木讷的形象,她对一切都怀有诅咒,也就对一切都没有同情心,包括对家人。

绮云最后与五龙完成了婚姻,但这与她本意相违背,她缺少情趣,对生活没有热爱。与她的父亲一样缺少基本的善良的同情心,在五龙初到大鸿米店时,绮云是充满了敌视与憎恶的,而其父亲冯老板则对五龙落井下石。在五龙落难时,他们没有表现出一丝人道精神,最终注定是悲剧。

关于赤贫,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_第5张图片
五龙初到大鸿米店的可怜身影.png

《米》这个名称,是全书的主线,小说围绕在大鸿米店的三个人物:五龙、织云和绮云展开,尤其是五龙,他初到城市时,腹中饥饿,而周围的一切又充满了诱惑,在码头却又遭到了阿保的凌辱,这造就了五龙的性格的扭曲。而后来在大鸿米店得不到认可、理解和尊重时,他的复仇与性欲观都是一种扭曲的体现,只是在最初的饥饿感得到满足以后,他完全认识不到自己内心的阴暗,看起来顺理成章,但每一个推动着的因素都充满了丑恶。

电影中五龙称王称霸后死于黑枪,但是小说并非如此。在原著小说中,人物刻画的更为胶着,或者说更为恶心、令人不寒而栗,然而读者又对此无可奈何,所有的情节都带有一种扭曲的意味,却又像合情合理,这之作者的独到之处。

当五龙与织云在米缸里大发性欲时,故事到了一个高潮,这是的织云,被众人认为是“破烂货”,或许她会与五龙完成最后的救赎,不过突然峰回路转,让五龙又慢慢步入深渊,当他的全部欲望得到满足后,他的心理和身体都出现了令人作呕的病态,加上对于饥饿的恐惧,他又对米表现为一个病态的偏执狂形象,最后当瞎了眼的五龙带着一车厢大米准备衣锦还乡的时候,他的生命也到了终点,然而这种恐慌与欲望却并没有停止,随着一代代往下传。

关于赤贫,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_第6张图片
织云与五龙在米仓的释放.png

对于五龙的角色,他对于大米的痴迷,谁也无法理解,或者说他自己也说不清,这根源应该来自于他遭受的饥饿的恐慌,这种恐慌将他的一切心灵掏空,从前乡村中的质朴也在城市的欲望中幻化成一缕青烟,最终凝结成无法填塞欲望,不过直到此时也没人理解他的欲望,就像人们一直的做法——不屑。对于贫穷者的不屑扭曲了五龙的一切价值观和婚恋观,于是他变得冷漠、阴毒以及狠辣,甚至敲掉所有牙齿而换成金牙,然而到了这种程度依然没人理解他的转变,他的贫穷感成了无法理解的乌云,黑暗笼罩了一切,也杀死了他自己。

关于赤贫,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_第7张图片
将所有牙齿敲掉而换成金牙的五龙.png

从小说的开头到结尾,从乡村与城市的矛盾,从贫穷与富裕的对立,从尊严与不屑的斗争,从恐惧与贪婪的过渡,整个小说体现出一种阴暗的色调,这种色调或许让饱食终日今天的人们无法理解,然而它却非常真实,如果可能,我们应该偶尔饿两顿,才能感受到人性的转变和食物的珍贵,浪费固然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然而节约才是人类社会最长久的做法,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而我们也可以用某种相对极端一点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大自然的馈赠有多么值得珍惜,而人的理解与宽容多么珍贵,但我希望这种做法适可而止,不然危险性就太大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赤贫,你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