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申请实习和参加训练营,我为如何介绍自己挖空了心思。为了有更好的效果,我努力在脑海里搜寻些有价值、有趣儿的经历,用理性和逻辑来思考哪些事情值得我拿出来说。
于是在简历上,我用项目的数据证明自己,希望HR能够认可我的价值;在微信群里,我用有趣的标签介绍自己,期望别人能对我印象深刻。确实,这个方法挺有效。
可是当我重新审视这些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有点迷茫。我感觉被介绍出来的我自己,和真实的我不太一样,可哪里不一样又说不清楚。思考很久后得出的疑惑是,为什么具体的数字和有趣的标签能够吸引别人,但最后却不能打动我自己?
✿ 被别人的情绪,唤醒自己的感同身受
在留学申请季过后,我没有收到最想要的录取。我努力地去争取过,写稿子、选素材、拍视频、做链接。但最后发现,视频的播放量没有增加——校方很可能连视频都没有看就再次拒绝了我。作为一个很理性的人,那些心酸失落的负面情绪都被我习惯性地流放了。我告诉自己,即便没能去最想去的学校,我依旧很优秀;没有得到最想要的录取,并不能否定我所取得的成就和过往的经历。
我一直是用理性和逻辑来思考和面对这件事情的,维护着内心的稳定。直到有一天,这道理性的墙被一声尖叫震碎了。
前阵子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图书馆里看书,突然间一声被克制住的尖叫划破了几十平方米内安静的氛围。那是我前面两桌的一个女生惊呼地站起来,下意识地欢呼她收到了一封名校的录取。虽然她及时克制住了那充满惊喜和激动的尖叫,大家齐刷刷的目光还是聚光灯般的打到了她座位上。
被打断思绪的不满,对名校录取的羡慕,自己等待录取的焦心,仍未受到回信的沮丧,在短短的时间内一股难受的气流一气呵成,在我的全身上下流动着。我的情绪简直跌落到了底谷中的小水沟里去。
她那种最真实的反应,让我觉得虽然可以不在乎学校录取的结果,不需要一份名校的录取来证明我的成就,但却真的很想体会那一秒钟的兴奋和激动。
没有体会过的我真心觉得,那一种惊喜的瞬间可以化却所有为申请而熬过的夜和流过的泪。时间冲刷了多年的记忆以后,很可能会忘了到底是在哪个地方什么时间得到的那个惊喜瞬间,但是却不可能忘记收到惊喜瞬间的心情。
✿ 以忽略情绪为代价的理性思考
其实有时候,我挺羡慕朋友圈那些晒着自己各种莫名奇妙冲动情绪的人。看着她们用恣意汪洋的文字飙着她们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才发现自己曾经也有着感同身受的体会,只是一直没有被自己感受到、描述出来。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细腻敏感、感情充沛的部分,但为了应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常用理性和逻辑分析现象,探究因果关系,思考总结,把事件按照一定的序列收纳在脑海当中。
这本没有什么问题,但若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许多真实的情绪和情感就容易被凝固和稀释。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需要直到看见别人抒发情感的那一刻,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相似情绪。
我这才意识到,平常大量的逻辑思考分析和讲求效率,一定程度上是以忽略和抑制微小情绪为代价的。而当这些真切的情感慢慢渗透出来时,我们是把自己完全交给自己,抚触自己的神经,找到内心的平静。
✿ 提高自身的情绪粒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被称为情绪粒度。
情绪粒度高的人,更能够分辨并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也能够更好地掌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我看来,让自己多去捕捉和分辨情绪,有助于我们直达内心地面对最纯粹的自己。
情绪常出现在非常微小瞬间,这一刻感觉明晰,下一刻便无处可寻。所以有必要花时间去回想,今天发生了哪些有所触动的小事件,放空去感受,把丝丝缕缕的情绪从层层叠叠的心绪里抽离出来,延展开来,让其变得真实可触。
例如听到沿街店铺里播放的音乐,自己步伐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调整得一致时,我让自己刻意去感受和享受,后来感到那是一种欢快的自信感。
抑或是产生了失落的情绪,也请不要抵抗它,而是去抓住它,感受它,哪怕它是扰乱内心的。看似悲伤的情绪可能只是很表面的东西,探寻过后便能发现心绪的根源。这一刻,我们不需要坦诚地面对别人,只要毫无保留地面对自己,向内看自己。
当我再次回想,为什么我能一直克制着没有收到录取的那份心酸失落情绪,却在听到别人惊喜的尖叫后才爆发?我再三追问自己,直到再次眼眶湿润,我才我意识到我一遍遍录制发给学校视频的过程,其实是把论述一次次地说给自己听的过程,结果如何早已不那么重要。溯源那份小情绪,不过是略带遗憾的释怀而已。
去捕获自己的微妙情绪,也是找到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用最纯粹的方式,触动自己的神经。
✿ 情绪让我们发现住在内心的自己
情绪像一把沙子,只有当我们把紧握的手慢慢摊开,让沙子逐渐舒缓地从中间慢慢往两旁滑落触,碰到手掌更多的部分,才能感受每一小部分沙子的重量。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可能常常过于理性而忽略或克制了自己的情绪。但当我们去感受自己的情绪时,会发现住在内心的自己。
情绪是让我们更加真实地存在,滋养人内在的本性,让我们在严密逻辑和强大理性分析的世界里,更人性地生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