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部之乱》书评:他们想在那一切不外是谜的地方找到答案

《说部之乱》书评:他们想在那一切不外是谜的地方找到答案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文/兰言寄墨

有位文学博士说过,在这个时代谈文学是件奢侈的事。我听后确实蛮惊讶的,认真想一想,现在谈文学的除了中文系的学生之外,恐怕没有什么人了吧!

《说部之乱》是朱岳的短篇小说集子,说实话,如果单凭这本书的名字我是绝对不会碰的,这书名就好像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让人没有一点儿食欲,还不如左右为难的鸡肋,我之所以看全凭着小说二字去的,内心还有点小幻想,觉得名字起得这么高深莫测,小说故事一定写得百转千回,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开始看第一篇《原路追踪》,说实话,第一篇看完我完全搞不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就好像你跟一个你很有兴趣的人聊天,你对这次聊天抱有很大希望,你静静聆听对方讲话,很专注地看着对方的眼睛,生怕漏掉一句话,可是你突然发现对方自顾自的说完,你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来回应对方,你瞬间感觉low到爆,也很气愤对方竟然一点都不顾及听者的感受。而事实情况确实是这样,朱岳自己在采访中也表示,他不期望读者能够理解自己,他给的也不是答案,而是一个谜。而我看第一篇的大忌恰恰就是想找到一个答案。

我想很多读者都会跟我一样,我们读书常常强调要在书中读到自己,能让我们看下去的一定是打动我们内心的东西,因为有了共鸣我们才认可这个作者,但是很多时候,大师是不在乎读者的,米兰·昆德拉甚至很挑剔读者,他觉得不是什么人都配称为他的读者,导致我现在一直不敢看他的更多作品,觉得自己资格还没有到。读《原路追踪》的时候我一直在问自己,作者这是想表达什么?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篇完全想象的文章,作者就是上帝,文中的所有内容都是他说了算,所以尽可以随便扯,可是这里面又涉及很多文学作品、很多著名的作家甚至是大文豪,难道作者是另有深意?是在讽刺什么?还是在暗示什么?我想不出,我带着这些有目的的想法继续读。

小说容易让人上瘾,因为你总想知道剧情更想知道结局,朱岳的这本短篇小说集子,虽然都是短篇合集却让我依旧有种上瘾的感觉,一篇一篇看下去,似懂非懂,但是却还是想一篇接着一篇看,这是本不到二百页的书,我想就是四百页,他也能让我一口气读完,因为我读着读着发现,他每一篇都是同样的玄妙,每一篇都能引发你无尽的遐想,人都有好奇心,特别是我这样的人,可是正当你想为你的好奇心探索的时候,他戛然而止,但这种感觉不是未完待续,而是意犹未尽。

当我把24篇都看完的时候,我发现我当初带有的目的性想法早就不知道哪里去了,我完全沉浸在作者幻想的小说里,或者说沉浸在作者设置的谜中,而我回过头再看篇首那句引用帕斯卡尔的话:他们想在那一切不外是谜的地方找到答案。突然就很感慨这句话的伟大!在开始看之前,我对这句话的感觉就像看《原路追踪》一样,云里雾里的,看完整本书之后,反观自己,在看之前,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找点答案,对于什么样的答案我也无所谓,但是总想找出点什么来,比如作者的思想、篇章的架构、文章的深意或者探讨的人性等等,甚至觉得某一篇有《海边卡夫卡》的深意,当我有着这样的一种一定得到点什么东西的想法的时候,我反而什么都没有得到。

我不再想作者的企图也不再想一味的揣摩,我看到了朱岳文字的力量,特别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是像你读了鸡汤文就有立马行动的感染力,它不去讨好谁,也不去迎合谁,不求你理解,也不求对你有所帮助,它甚至都不求你去看(从书名以及每篇短篇小说的名字就能感受出来,不仅没有吸引力,反而会有一种让人疏远的感觉),这就很像一个人,不靠名利、地位、头衔等任何社会标签,也不靠穿着、美貌等任何虚有的吸引力去吸引你,就是最原始、最赤裸的一个人摆在那里,特别单纯。

朱岳的这些短篇小说颠覆了我对小说的认知,就像他自己在后记里面写的“在经世与娱乐之外,还有一种单纯为了审美的文学,它比娱乐文学严肃,但不像经世文学那样有着特别的目的性。”文学尚且如此,人呢?当我们读书仅仅是为了某些技能的提高,思想的觉悟甚至企图能够了解作者并以此沾沾自喜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忘了单纯享受文字带来的魅力的时候。我们本就处在一个谜中,只有谜才是真实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部之乱》书评:他们想在那一切不外是谜的地方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