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一本书

        读书是陶冶情操的一件事,时常看到说国内的阅读水平低于国际水平;时常听到要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又时常听说国外人出门乘坐公交、地铁时兜里面老揣着一本书,凡此种种,很是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要多读书。

        自从离开学校,结束学业以来,就没有系统的研究什么课程了。书倒是读了一些,除了学习的类别外,也买些文学类的来欣赏,多的不说,一年几本书还是拿得出手的。

        现在很是流行电子书,这对于我来说是行不通的,长久以来并没有养成看电子书的习惯,倒是看电子书的设备时常想买来耍耍,最终还是没有买来。不是囊中羞涩的缘故,而是说买来后如果不用,岂不是浪费资源了,只好作罢。

        看电子书的人多半是看小说,常常标榜自己一目十行,看书是行云流水般,我可做不到。一是我看书,哪怕是小说,也常常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味,如果是那种一目十行,倒不如看看概要或书评来的快,没必要花这个时间打磨时光;二是不惯于电子设备看书,没有纸质书籍来的方便,你想,一本书翻来覆去的旧了,不用了,我可以换本新书看,电子设备换的话也是太贵了吧。我也曾经学着他们,下载了短篇的小说尝试性的看看,没有他们动辄就十兆,二十兆的,好像低于三、四兆的书他们都不屑于下载,对于此,我只能是下个他们花一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的书来做测试,事实证明,我看了一周都没有看完,每次看着看着就分心了,现在想来,甚是惭愧。

        在学校时,想看书,图书馆绝对是个不错的地方,每次经过文学类的书架,有很多人——特别是女生——挤满了任何可以站立的空间,想来这是我和女生说话最多的地方了,“同学,不好意思,借过!”,“对不起,我过一下。”。你觉得我会平时泡在图书馆吗?男生们一般只会在临近考试才会大驾光临一下,平时忙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就算去了图书馆,摊开的就是课程相关的书,回想起来,倒是有几分暴殄天物,浪费空调的意思。

        离开学校,就没有这么好的图书馆了。虽说时常光顾下新华书店,还有那种论斤卖的小铺,倒少了几分购买的欲望。市立图书馆就很少去了,相比之下,还是买些新书好。买书时,往往还要挑些书架后排的带包装的书,那些不带包装供人随手翻阅的牺牲品,我是很少出手的。

        我发现,有时会陷入一种错觉中,买书就等于买文学书,看书就等于看小说的错觉。有时挑不中中意的就会反复挑选。其实买书、看书本是随意的,一些旅行手册,生活窍门,或者烹饪技巧其实也可以随手翻阅翻阅。说是这样说的,再去书店逛逛时,带回来的还是有本文学书。

        就算是文学书,也看了一些国外的,翻译过来的书。看完后发现只是看了个故事,如果是译者的水平很高,可以学到一些文字优美的语句,如果是泛泛的水平,倒不如读些故事书来个痛快,避免陷入生涩的辞藻中。

        有时也难免陷入流行的潮流中,那些流行的、新出的书籍会占据书店最显眼的位置,让人目不暇接。但流行的毕竟是流行的,过段时间去看,这些书就不见了踪迹。所以对于这类书我是很少碰的,小心惊扰了求知的心灵。

        读的最多的书,其实还是鲁迅先生写的。那些在课文中阅读的文章,后来都买了书重新读了几遍。读鲁迅的书,不仅有和历史人物交流的感觉,还能领悟一些道理,还能学到他的遣词造句,这在很多人的著作中是学不来的。有些文字是非得反复阅读不可的,读来有味,仔细揣摩更是回味无穷的一种享受。所以也就说明了我为什么不去培养一目十行的绝技的原因。

        其实说来,购买的或者阅读的或者喜欢的书并不是一类的,一个人的,具体到一本的书。去书店随手翻翻,感觉不错想买就买,想看就看会,或者想收藏就收藏。但我还是会留意那些能从文字中看出素养的作品。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是更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喜欢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