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 知道的多能解救你的思想贫瘠吗?

       我有个朋友,平常喜欢听收音机,从评书、相声、音乐到新闻,他都会听。他有个特长,就是听过的段子,在一、二个月之后,他仍记得,只是会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音乐评论的部分,他能记得主持人当时阐述的精彩的部分。因此,在日常聊天的时候,无论说起什么内容,他总能参与进去,把他从收音机里听来的内容阐述出去。乍听,是很新鲜的。可是,如果恰巧你听过这期节目,你会觉得耳熟,之后发现他的观点原封不动的来自于收音机中的主持人。天长日久的在一起聊天,就不会再觉得他的谈话有什么意思,单纯的转述很乏味。

      有一类电视节目。很久以前,中央电视台2套,王小丫主持过《开心辞典》。这节目全程要答出16道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主要集中在文化常识领域,如果全部答出,就能获得一份超级奖品。因为我那时充满对奖品的期待,因而觉得节目的娱乐性更强,而且那时是选手接受主持人的挑战,基本是自嗨,挑战成功获得终极大奖的人貌似知道的很多。

       如今,这类节目升级了。题目范围从上古一直到当红大腕,从科学到时尚,无所不包。原来自嗨的模式,改成了打擂,两名选手以抢答方式单挑,能够挑战最多人数的选手获胜。擂台上,选手紧张兮兮的,为快速说出一个答案摩拳擦掌。这其中不乏很多带有名校光环的在校学生,他们本应为他们自己的学术成果而自豪,现在却为了占有一些不相干的现成答案而沾沾自喜。在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适合成年人的游戏。

       知道的知识、故事乃至别人思考的结论,都是产生思想的原料,但这并非思想本身。知道的多,往往谈资丰富,这只能作为丰富社交手段的方法,但是,思想的产生必须是来自于内化的力量。如果原料不经加工的存放在脑子里,只是在需要谈论时,原封不动的倒出来,那么知道与不知道其实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头脑依旧空空如也。就如同占有很多新鲜食材,但不采取适当的组合和加工工艺,那么最终也不会得到美味。这样看来,与那朋友谈话,像在吃剩菜,而电视节目中参加游戏的人们,则像极了茹毛饮血的野人。

       从行为上看,思想贫瘠的人,要么会附和他人的观点,要么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存在滞后性,因此,会对不理解的思想形态和内容产生很强烈的攻击性,人格上就会逐步丧失独立性,沦为他人的思想傀儡。而头脑总要有内容来占据,如果自己不能主动生产观点的话,头脑就势必会被其他人的内容占据。思想贫瘠的人会错把这些内容当作自己的产出物加以使用。这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加重产生思想的难度。占有的这些资料,不能促使自身开垦荒芜的头脑,赶走别人种植在自己头脑中的杂草。

        要想成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可以将知道的内容作为产生思想的基础。占有的材料多,采用适当的办法,比如类比、推演等,从不同的材料出发,通过排列组合,或许能够获得与前人或其他人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思想产生的起点。从这个认识深挖下去,或者抽象出观点,或者能够使用数学的方法得到结论,或者得到对人生的一种新的认识,这对于一个期望产生不同见识的人来说才有意义。将不同的材料关联起来,发现其中的联系,逐渐获得规律,这是思考力的锻炼方法,也是产生思想的源泉。

你可能感兴趣的:(011 - 知道的多能解救你的思想贫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