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杨枫,真名刘瀚诚,幻想系作者,科幻百科创始人,第一届“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终审评委。本科就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期间加入科幻协会,开始创作科幻小说。研究生就读于清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期间加入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负责协会的原创工作,参与编辑会刊《歧世集》与《Nekomancer》。代表原创作品有《平凡的日子》《毕业讲稿》《太阳的尽头》《奇观的终结》等,其中《平凡的日子》获2016年未来全连接超短篇小说比赛银奖,《太阳的尽头》获2017年科普科幻青年之星优秀作品奖。
高校科幻: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
杨枫:现在回想起来,我最早进行科幻小说创作是在小学。那时看了《硬汉部队:星河战队历代记》的“冥王星战役”一集,非常喜欢,就把它改编成了文字版的。最后写了三十八页稿纸,当然,质量自然是惨不忍睹。
后来上了大学,写过一些中国风的奇幻小说,业余也写过一些零零散散的非幻想短文。到了大二,有一次做了场关于冰河时代的废城的梦,受此启发,在朋友做的网站上连载了一篇14万字的长篇科幻,和另一个写武侠的朋友比谁先完结,最后我赢了。
再后来,蝌蚪五线谱和科幻文汇轮番到北航幻协来宣传,就试着投了投。结果投给蝌蚪五线谱的中了,投给科幻文汇的石沉大海。不过,后来一个自称水王的作者跑到群里来找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参加科联奖。受这位作者的鼓励和启发,我开始认真地写科幻小说,科联奖以后又写了一些,然后差不多到大四毕业的时候,《平凡的日子》拿了青蜜办的未来全连接征文银奖,后来发表在了《科幻世界》上。到这里,我才算是创作了第一篇成熟的科幻作品。
高校科幻:“杨枫”这个笔名看上去很酷,起这样的笔名有什么含义吗?
杨枫:在创作科幻之外,我会写一些只给自己看的私小说,用这种方式来回顾过去发生的事,或者想一想自己未来的可能性。这些小说的主人公都叫杨枫,是我自己在小说中的Avatar。后来杨枫的形象丰满了起来,小说写得也有代入感了,有时我甚至会梦到他。我就把他的名字偷了过来,给自己起了笔名。
高校科幻:您是如何定义“科幻”的?
杨枫:为科幻下定义是一个很难的事。在《沙丘》之前,很多人都觉得火箭、外星人之外的都不叫科幻,在《高堡奇人》等出现之前,也没有多少人把Alternate History纳入到科幻的范畴。从“作品定义类型文学审美边疆”的角度出发,科幻的边界其实一直在扩展。这也是我自称幻想系作者而非科幻作者的原因。科幻应当是关于可能,而非关于定义的。
高校科幻:《平凡的日子》这篇作品我很喜欢,听说是学长的早期作品,在创作这篇作品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比较大的困难吗?是如何克服的呢?
杨枫:这篇作品实际上取材自我自己的生活,在我和我母亲的关系上做了一些向未来的展望,所以创作起来非常快,大概两个多小时就写完了。真正困难的在于如何从经验中挖掘出值得写的东西,而这一点只能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
高校科幻:作为程序员,在科幻创作的时候会不会更多地偏向于选择关于计算机关于人工智能这方面的主题?
杨枫:在创作时,会倾向于用程序员的逻辑和理论去解释一些事,但不会非常专注于计算机科学,甚至有时会刻意规避这类题材,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幻小说讲究创新带来的惊奇感,但是人工智能却是最古老的科幻题材之一。与其在一个存在了快两个世纪的题材里挖掘新意,我觉得还是尝试一些新鲜的方向会比较有趣。
高校科幻:您写小说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创作原则?您会非常注重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吗?映射现实和畅想未来是否冲突?如何将两者很好地进行结合?
杨枫:就幻想作品而言,我比较在意小说的美学元素和人物,美学元素要能带来感官的冲击,同时人物要有个性和人格,而不仅仅是一些标签化的性格。
此外,我希望自己的每一篇作品都能在上一篇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我不会特别注重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创作小说时只会关注虚构世界的建构、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塑造等。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是评论家关心的事。我不认为作者有义务去在畅想未来的同时映射现实,我也不认为畅想未来是写作科幻的责任。科幻创作更像是在挖掘出了一个念头以后,不断向前探索与推想的过程。能让读者跟随作者完成这趟探索之旅,在旅途结束时受到一点触动,我就很满意了。
高校科幻:您有特别喜欢的科幻作品吗?您在欣赏科幻作品时是否会出于理工专业的本能分析其情节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呢?
杨枫:我非常喜欢雷·布拉德伯里的作品,尤其是《火星编年史》。他的非科幻作品《蒲公英醇夏》我也非常喜欢。
布拉德伯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作家,他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然后用诗化的语言将其传达出来,并把科幻元素应用到他的诗意和画面里。这也是我在创作中所追求的。
布拉德伯里的科幻小说其实非常缺乏科学依据。虚拟现实机器可以在自家的草坪上用铁皮和螺钉敲敲打打出来,火箭发射场就建在居民区的边上。但这并不破坏这些作品带给人的震撼,甚至创造出了“火箭之夏”这种壮观到令人落泪的瑰丽奇观。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过于追究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原理,有的时候,吹毛求疵反倒会压抑想象。
高校科幻: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您都参加过哪些科幻活动?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
杨枫:在北航幻协的时候参加过几场读书会和京津冀的科幻聚会,在清华幻协的时候主要负责主持原创部的笔会和会刊的编辑,另外暑假跟着社团的实践队去了一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去成都做了一场科幻组织巡礼,另外参加了两届中国科幻大会,在第一届APSFcon上在清北联合摊位上宣传社团。
在这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原创部时参与和主持的一周一场的笔会。在笔会上,我认识了许多非常有趣的作者。笔会的主要活动是交流脑洞,并尝试顺着一些创意做推想练习。在讨论的时候,总有人能够提出一些清新脱俗,甚至颇为恶搞的想法。但是当回去写成实打实的作品时,却又能够在沙雕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创作出相当坚实的小说出来,其中有许多甚至已经在专业平台上发表。在我参加或接触过的所有科幻活动里,这应该是最为纯粹的了,在讨论的过程中,一切话题都只关乎科幻本身。
高校科幻:您觉得目前中国科幻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未来发展会怎样?
杨枫:一个国家的科幻水平其实很难有高低之分,能比的也只有国际影响力、产业规模、体系完整程度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在这几件事上,中国科幻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这几年中国科幻的发展有目共睹。向海外输出的作品的数量在增加,国内创作者的人数、优秀作品的数量以及发表/出版平台的数量也都在增多。此外,还在申办2023年的Worldcon。希望未来会越来越好。
高校科幻:最后,对科幻协会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期待?
杨枫:如果真的喜欢科幻,热爱科幻,那么请尝试把科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责编:Mr.Unic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