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启示

最近在读王晓春的《教与学的秘密》一书,内心有不少感触。这本是王老师研读佐藤学的著作的一些笔记和体会,原本放在网上,被出版社发现,汇聚而成了一本书。有对于佐藤学著作的摘引,也有自己的评点和感悟,另外也收录了一些与他呼应或者讨论的“跟帖”。乘着坐飞机的几个小时,我一口气就读完了。——说老实话,现在教育方面的书籍多如过江之鲫,有些书随手翻翻就没有耐心读下去了,而王老师的书居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自然就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这本书读得下去呢?

说老实话,王老师的很多观点我不敢苟同,有些观点可能是教学观念的差异,有些或许也是对于佐藤学的观点的误读。但是,现在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心态发生变化了,所以不会有那种悻悻的感觉,因为觉得作者也无非是一个思考与交流者,代表了一种声音而已,我读书,并不是单向的接受一些什么,而是寻求一种系统化的交流。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王老师的这本书就真的是一本好书了。

王老师这本书是基于他对与佐藤学的著作的认真的研读的,所以一般都是先摘抄佐藤学先生的内容,或者对于一些佐藤学著作中的内容作提要,然后或首肯或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有了一个好处,能让人首先大致了解佐藤学先生的观点。然后再阅读王老师的观点,两相比照,读着就比较有意思了。

在这本书里,王老师也很客观的将我们的教学现实与佐藤学的理念作对比,将自己的困惑呈现出来,并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是最吸引我的内容,也是促使我进一步思考的内容。我以为一本不管它说了什么,能激活我的思维,都是好书。

这本书能够读下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文字本身就是来自网上的,所以笔触就会自由一些,并不端定架子要作出训诫状,也不像当今的一些学术著作,以佶屈聱牙为能是。这是网络生态的一个特点,你在网上一本正经训诫别人,一定会有一大群“喷子”(网络上以恶语攻击别人的人)等着你,让你下不来台。

还有一点有意思的是,在王老师的评点后面,往往会附上一些网上的“跟帖”,或者支持他的观点,或者与王老师商榷。更值得肯定的是,王老师并没有对于这些跟帖再置一词,这就使得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

我之所以啰里啰嗦地介绍这本书,真正的动机其实并不在这本书上,而是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我看来,一本表述教学理论方面思考的著作和一堂完成教学内容的课之间是有许多相通之处的。一本书能够吸引人的原因,或许也是一堂课能够吸引人的原因。

这样的原因,大概有三点。

首先是进入课堂的心态。还是以读那本书为例,我是服膺佐藤学的观点的,一开始读这本书,也以为只是在诠释佐藤氏的观点,而真正开始吸引我的恰恰是他开始质疑的那部分。因为我自己对于佐藤学的观点有了解,是带着观点去读王老师的书,才读出味道来的,这一点很重要。移诸教学,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这种了解,不是仅仅知道,而是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同样是非常关键的。我在国外考察的时候,很关注学生的学习顺序,我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欧美的课堂,是“基于阅读”的课堂,而我们大多数的课堂基本上是“等待传授”的课堂。所以在那些校园里,我所见的学生大多是手捧书籍,潜心阅读的,而在我们的校园里,更多是埋头刷题的。我们总是希望课堂能够讨论起来,但是如果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毫无所知(更不要说有心得疑虑),也就没有了讨论交流的基础了。

其次则是教师的心态。王老师阅读佐藤学,是带着平视的眼光去交流的,有自己的见解,因为是以质疑的态度去理解佐藤学的观点,他所接受的自然是真接受,他所批判的,也是他自己真困惑的;这很容易激发起读者思考的热情与兴趣。但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则往往是带着“先验正确”的态度去接受的,所以他所接受的未必是真接受,更要命的是,有时候教师也会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但是这种疑惑却是假困惑(甚至是圈套式的问题),待到这些假困惑解决的时候,得到的自然是对于教师以及教师所代表的知识加倍的臣服了。

第三则是开放的文化。王老师的这本书的题目起得并不好,似乎读了这本书就能够知道教与学的秘密似的,其实他的书更多的是引发我们对于教和学进一步的思考而已。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似乎天生就是用来终结我们的困惑与疑虑的,而我们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也以能不能“解惑”作为唯一指标的。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解疑与生疑同时发生的过程,暂时解决了一个疑问,但是又激活了另一个疑问的过程。而这一个疑问又会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与思考。所以,这样的课堂不是用来获得答案的,而是用来激活思想的。

课堂的交流,应该是真交流,课堂的疑问应该是真疑问,课堂之中的社会关系也应该是真平等,只有这样,真正的学习(既包括生的学习,也包括师的学习)才能够发生。这大概就是我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所得到的启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