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孤独》克里希那穆提著梳理带读及经典语句整理——探寻篇(1)对话

文/蘼粟

《超越孤独》克里希那穆提著梳理带读及经典语句整理——探寻篇(1)对话_第1张图片
《超越孤独》

首先,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简称克氏)做了一个简短的声明。他接下来将与你如朋友一般交谈,而不是做一个讲座。讲座一般指的是讲述或解释某个主题,目的是为了指导你使你学到知识,而这之中显然没有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一个人有一大堆不受恐惧束缚的怀疑、疑惑,从而引发他探索讲话者思想、信念、结论、宗教信仰等等。他通过深入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来进行大量的质疑、怀疑、探寻。我们将带着质疑、怀疑、苛求的头脑,自己去找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虚幻、什么是幻想、什么是谬误。同时,我们关心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其清晰、平静、不混乱。(克氏提到宗教信仰会是头脑变得狭窄,蘼粟在此先不对其做过多赘述。宗教信仰问题会在(2)权威及以后的情感篇着重解释。)

《超越孤独》克里希那穆提著梳理带读及经典语句整理——探寻篇(1)对话_第2张图片
对话

对话,即交流,从智力上来说,必定存在对所说之话的文字意义的理解。那么,这就暗示了交流必不可少的是聆听和学习。

在这里,克氏实际上抛出了一个问题,即何为聆听,如何聆听?

我们每个人都有知识、偏见和经历之背景,毕竟我们是复杂文化生活(人类全部文化)的产物。

于是我们发现,聆听极为困难,因为我们总是投射我们的意见、观点、偏见、背景、喜好和冲动。而只有当一个人的背景是安静的,臣服的,才能聆听并学到知识,才有可能进行交流。

如果你带着你的背景,或对着说话者的镜像聆听(可理解为你人为的给说话者添加了背景),那么你只是在聆听一种投射。真正的交流或交融只有当静默存在时才会发生。两人严肃的想要了解某事,在这种全心全意的关注中,才会有沉默的某些特性,从而发生真实的交流或交融。这其中,不仅有学习,还有一个人不带任何意图、障碍,将所有观点、结论和经验都搁到一边的完全的理解。并且能辨别话的真假,从而带领行动。

在这个短章的最后,克氏对于即将讨论的话题做出了说明:我们将一起理解自我(是个体,而非特属于某阶层某机构的一群人)。首先要识别自我的各种活动与为头脑提供庇护场所的各种不易被察觉的形式的区别(“为头脑提供庇护场所”可理解为“潜移默化的接受某种既定的现实以规避思考”)。认识到自我及自我的活动都建立在观念之上,是自我的一种形式。行为中的观念是自我延续的一种手段。(如果不存在观念,行为就不是来源于自我。)对权利、地位、权威、野心及诸如此类的追求是自我在不同形式上的表现。

这是全书中第一篇也是最短的一篇。蘼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看得更明白,所以大多都采用了“因―果”的形式,愿大家看得更明白(脑仁疼这种事就交给我吧)。以后的估计会比较长,但一定不会让大家头疼的。希望它对你们有帮助,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超越孤独》克里希那穆提著梳理带读及经典语句整理——探寻篇(1)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