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追过的青春文学,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

韩寒

读韩寒写的书,是因为高中同桌有一本他的《零下一度》,高中正是不爱学习的年纪,突然来了一个帅小伙告诉你,中国教育太差了,一路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这是什么概念?简直是沙漠中饥渴到死的人,看到海市蜃楼,管他真假,相信先~

阅读韩寒无疑会有一种快感,骂人的文章读起来总是很爽的,读《三重门》/《通稿2003》/《像少年啦飞驰》等文章时,甚至会产生一种众同学皆醉我独醒的感觉,自觉思想高人一等,看周围同学都觉得你们这群读书读傻了的瓜娃子。

韩寒的书带给我最美妙的体验是读《三重门》的时候,高中的破图书馆,《三重门》都被翻破了,我把书藏在一个角落,每天下午放学后,晚读前,跑去看看,看看笑笑爽爽,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牵挂着要看完一本书的感觉了~

按惯例,图书馆必然有一本韩寒新著《三重门外》……

毕竟自己还没那么有勇气,到了高二高三依然老老实实的用功学习,现在想来,简直后怕。若是当时自以为聛睨中国教育而放弃学习,恐怕过得比现在惨多了~

郭敬明

作为青春文学领军人物,郭敬明的书怎么着也是看过的。

我甚至记得幻城上被我压出一道褶皱,那是初二,天气有点冷。周末躺在床上,迫不及待地一页一页翻着幻城,被华丽的文字,巧妙地情节,宿命般的悲剧深深打动着……这感觉让人念念不忘,所以大学又翻了一遍,额,直觉寡淡……

初三毕业,看了《夏至未至》,无甚感慨,很喜欢那个叫遇见的女孩,以及他写给女主角的信。这是小情节带来的小感动。书里有关于抄袭的微妙桥段,我甚至以为郭敬明像小四一样无辜,那时候我毕竟too young,还不明白写东西的人写的东西是不可全信的。高二时候又看了一遍,对小四简直厌恶,看之昂写道:多么希望小四永远像小王子一样单纯快乐。不由得大怒,这算什么,谁不想一直单纯快乐,社会复杂,凭什么只有小四不受浸染。这怒有些夸张,只是那时看了很多现实主义的书,突然明白很多事情该自己扛,该自己负责,没道理让别人保护自己。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你凭什么当一朵白莲花。

《梦里花落知多少》:纯为打发时间的消遣品,但后来才知道,这比起其后的作品也还不错,然而是抄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也是这时期看的,也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里面有个别句子是对韩寒的不屑,还挺有趣。

《悲伤逆流成河》里的悲伤让人一点也不觉得悲伤,太多修辞直接削弱了故事情节的表达。而且悲伤几乎都是用死亡来堆砌的,没什么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细节处对上海小市民的讽刺倒还凑活。

《小时代》更是不喜,语言幽默了点,也不见其笑中带泪。到时各种名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似乎像各大品牌的普及教程。

《最小说》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炫富栏目,本来有钱了享受生活也无可厚非,但到处炫耀实在有点二。

至此,我阅读郭敬明的作品已经告一段落。

就在几个月前,一位同事说,读郭敬明的人都是脑残。我说,只不过是看两本书,不会变成脑残的。

安妮宝贝

在我心中,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堪称中学阅读生涯的三座大山。安妮宝贝的书,语言破碎错落,用词别致,短而迷幻,很容易让人着迷。那是一种离中学生活很遥远的生活,陌生感带来的吸引力当然是非比寻常的。

八月未央/二三十/彼岸花,三本小说都认真看过,期间不顾一切的友情,浓烈如血的爱情简直有魔力。笔下的女孩总有两面性:其一是安分守己的,其二是随心所欲的。也许每个女孩都想要这两种,奈何生活中却只能选择一种,那么安妮宝贝的书当然会受欢迎。作为一个三点一线沉迷寡言的中学女生,莲安南生这样的女孩总是格外迷人。

阅读安妮宝贝时,心情总是容易低落,混乱的悲剧很容易影响三观不稳的中学生。

莲花/素年锦时已经是不一样的风格了,那时候,我以为那是哲学。这两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启发性的,总能让人思考一些什么东西,也有一种美学在其中。对高中的我来说,还是不错的阅读体验。

等到大学时,阅读《春晏》,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厌倦。

及至《月童渡河》,甚至看一句话就想要反驳,但我依然在看,无他,理不辨不明。

待续……


此文章为一亩田(入驻一点号的媒体名称)原创,特此声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年,我追过的青春文学,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