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看书也和谈恋爱一样,需要缘分,需要怦然心动,需要互相吸引,需要机缘巧合。
就像我看到了《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一样,就像看到了廖一梅名字一样。
我的眼中发亮,心中放光,我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属地。
因为我一直想和世界不一样,我也是像她说的那样一直笨拙地过着人生。
“廖一梅”是谁?
我以前知道的廖一梅,是在十点读书的“拾句”看到过的金句下标的出处,知道让我得到共鸣的某句话是廖一梅说的。觉得她一定是个某一个行业的人物。
今天我百度了一下“廖一梅”其人——
廖一梅,1970年12月25日出生,任职于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内地女编剧、作家。
廖一梅是中国屡创剧坛奇迹的剧作家。
她的作品《恋爱的犀牛》从1999年首演风靡至今,被誉为“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是中国小剧场戏剧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
她的“悲观主义三部曲”的其他两部剧作《琥珀》和《柔软》,皆引起轰动和争议,是当代亚洲剧坛的旗帜性作品。
无论是她的剧作还是小说,在观众和读者中都影响深远而持久,被一代人口耳相传,成为文艺青年们的集体记忆。
原来,这么厉害的人只比我大一岁。
“我从来不屑于做对的事情,在我年轻的时候,有勇气的时候。”
“我曾经一事无成,这并不重要,但是这一次我认输了,我低头耷脑地顺从了,我就将永远对生活妥协下去,做个你们眼中的正常人,从生活中攫取一点儿简单易得的东西,在阴影下苟且作乐,这些对我毫无意义,我宁愿什么也不要。”
“上天不会厚待任何人,无论是你,还是我,痛苦、困惑和艰辛对每个人都是同等的。”
“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人,只要你有足够大的愿望,你就是不可战胜的!”
“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成长,将所有看似错误的选择最终引导向正确的结果。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
这些的话,都是曾经照进我的内心,带给我启迪的一道光芒。
我看书很挑的。看书的原则是——某句话让我很认同,每篇文章打动了我,启发了我的思维,改变了我信念,以至于影响到我落实到行动。
这就是遇到了好书,好文章。
能引起我的共鸣是因为我也有那样的思想,不过因为自己普通,所以不觉得自己的对错,如果看到一个经过社会大众认证过的某领域的人物也这样认为,我就会得到鼓舞,然后坚定地照着Ta的说法去做。
这就是我认为的读书的意义。
迄今为止,如果说我逐渐走向优秀,就是我不断看到了与我碰撞出思想火花的文字,并且记住文字的作者,以后只要看到这个名字写的文章,我就会读,就会把那本书买下来。
如果说某一个阶段我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改变,一定是我与某一个人、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美好的相遇了。
“我的问题是,我知道自己笨,但没有人相信我笨。
我的笨不是脑袋不够用不好使,而是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
在从大到小,数不胜数的选择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干,一路这样沿着“艰难”的路牌走了过来。”
这是《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这本书中的、第一篇文章的第一段。
只看了这一段,我就觉得是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在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
而奇迹,是不会在容易的道路上绽放的。也许,在所有不被看好,无人尝试的错误的选择背后,会有不曾见到的可能,不曾设计的未知。
未知让人恐惧,引人好奇,也因此证明你的勇气,成就你的自信。在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在无路可走时迫使你腾空而起,那就是奇迹。”
看到这里,我不觉得流泪了。
“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
我一直像傻瓜一样的坚持,答案就是这句话——想看到生命的奇迹!
我觉得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寻找有价值的认同感,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书籍给了我们需要的营养。
我要感谢在我人生的各个阶段,我都遇到了好书,并且改变了我的人生。
在迷惘的青年时代,我遇到了台湾专栏作者罗兰写的《罗兰小语》,那本书把我从孤独沮丧的泥塘里拯救出来。
在我中年的时候遇到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像现在这样脱胎换骨,有勇气做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变成了此刻的我。
但现在我遇到了让我眼前一亮的廖一梅的《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这本书,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呢?
我今天只读了第一篇文章“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我要慢慢地读每一篇文章,能读多少本书不重要,重要的是读到真正有价值的书。
能帮助和影响我们的,一本书就够了,一篇文章就够了,一句话,就够了!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细细分辨,哪个人的生活不是由秘密和谎言堆积而成的?但是,巧妙地度过一生有何意义?不过是辗转腾挪的生存技巧,技巧越高辗转腾挪得越好就离真相和本质越远。我宁愿选择笨拙地度过一生。
我想和世界不一样,我宁愿笨拙地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