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时下电影的几大顽疾 @电影《釜山行》观后感

总体评价

一部《釜山行》看毕,不得不说,还是挺有剧情、挺吸引人的。虽说也不能怎么怎么的优秀,但是,相比那些当下太多的臃肿而烂三下的肥皂影视剧而言,还是好的太多太多了的!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与认知。

细数时下电影的几大顽疾 @电影《釜山行》观后感_第1张图片
釜山行

然而,本文主要说说它的不足之处,顺带也冒然地抨击一下当下国内主流电影市场的诸多弊病。谨以为一家之言!

但是,我是一个爱挑刺的人,所以,下面主要谈的都是这部电影的几点不足:

  1. 人物略显脸谱化。坦白说,我现在最反感的就是脸谱化的人物,以及脸谱化的剧情。

  2. 部分剧情显得臃肿蹩脚。

  3. 过度采用鞭笞一种价值观而弘扬另一种价值观的模式。

脸谱化问题

首先谈谈脸谱化问题。那么,首先就要问:什么是“脸谱化”?笔者理解,就是开场就为一个人物去人为的设定了一种角色,或者一种价值判断,而没有丝毫的故事背景与渊源,匮乏相应的心理描述等,要么是好要么是坏。总之,就要让观众从一开始就能猜出他最终结局的那个角色。

说起脸谱化的典范,笔者认为,没有什么比国产的抗日神剧更具代表性了。每每观看此类影视剧作品,无不是民族英雄飞檐走壁、弹无虚发,而那帮被同胞们恨透了的小鬼子们,则大都属于 “论智商时,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论体力时,慢如蜗牛、呆若木鸡” 类型的。这类过度的脸谱化效果,除了偶尔博得一众人的俗碌碌的一笑之外,你认为:它还有其他什么正面的作用吗?

放大说,不仅人物会脸谱化,往往剧情也会深陷脸谱化的泥潭。举例来说:看到坏人拿着枪指着好人的时候,肯定不会开枪,然后呢,另一位救世主从坏人背后“砰”的一枪将坏人击毙,哎,老掉牙的剧情。我不说,你也能猜出个八九,但是我还是把它说了,瞧见没,这就是 “脸谱化”!

不合时宜的剧情

  1. 剧情过于单薄,该蓄力的地方突然就跳过去。

  2. 缺少内心的活动展现。也可以归结为脸谱化的一种外现,即:莫名的就做出某件事情了,莫名的就被感动了,三五分钟内就能被感化而转为正义的使者了,等等,不一而足。没有承接有效的剧情铺垫,匮乏张力的心理起伏描述,观众观看的时候就难免会产生跳脱感!难怪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据说,有一章节的心理描写,仅仅是安娜的内心活动描写,整整写了46页纸。是的,你没看错,这正是这部作品伟大之处,我以为!事实也证明如此!

  3. 点缀之处略点拖沓。总有那么几处要给点镜头特写,无可厚非。但是,充盈不美、过犹不及,当每一个惊恐乃至千钧一发的镜头之际,都有主角凝重却也呆滞的神情时,观众也会疲劳的,就像我看到最后,在看到那一群群的丧尸满车、满地、满街跑的时候,我也和主角一样,从列车窗外看得都麻木了。单一的往复是剧情拖沓的至深败笔。

价值观洪水

价值观洪水,就像这部电影中的丧尸本身一样,一上来就给人以难以接受的倒嚼,并且就像发大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乃至不惜整部剧中时时处处不在为之宣扬。

本片中的“价值观洪水”,我认为就是:为了一昧的宣扬危机生死关头的人性的互爱与奉献,而去鞭笞另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实用主义价值观。不可非议,互爱与奉献是每个民族的崇高追求,但实际现实中,亦不得不承认:危机关头,哪有那么多的奉献与无私。不要说我们了,就拿各国的领导人的决策来说,哪一个又不是为了自己国家能够更强更好?

最后,强调一下我的观点:利己而不损人!!!我当然不赞同剧中那位反面教材的所作所为,也抨击他的所作所为。因为他是损人利己,结局呢,玉石俱焚,这类人,该!我倒是比较赞同剧中父亲在危难时对孩子的一席话:

“危急关头,要首先考虑自己的安危。”

不是么,我宁愿把这句话再延伸一下:

“危急关头,不要顾忌那么多与你无关的人与事,你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以及你身边的人的安危,尤其是除你之外还有你亲朋好友的安危。”

不是么,当真正面临这样的境遇时,真的只得“天命”了,在其间,我们都是受害人,都是受难者,我们都无从驾驭我们的命运,怎么办?听天由命?还是绝处逢生?当然是后者!而当你做出这样的抉择时,你就应该潜意识里清晰的知晓:就像是做爱时的一亿精兵精将,注定只得有一个踏着烽火狼烟的战场,最终通往生命的另一扇大门,这战场里,没有敌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一注活下去的坚定信念!

有人会说我无情,而我只能说:命运本身就是无情的,乃至我们的生活本身也就是没有什么情感的。有人会说:剧中的父亲多么伟大,为了自己的孩子以及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最终选择跳车自断,而把生命的延续寄托在了他孩子的身上,多么伟大,多么无私,多么崇高!Perfect!你分析的恰到好处,我也完全赞同。但是,这与我提及的“价值观洪水”理念并不矛盾。于此,我再扩充详解一下我的观点:利己而不损人!其中,有个重要的逻辑点:“己”与“人”的权衡。

  • 泛泛而言,“己”当然是自己,“人”也就是指他人。两者是相互独立,乃至相互排斥的关系。这也是抨击我观点的人的理解。

  • 细细思考,“己”借指个体,而“人”则是一个群体。两者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团队,一个法人。就像这剧中主角身边的一个团体,此时此刻,就是为“己”了。

说得再直白点,面对这次的丧尸逃难中,俨然已不是一个个的人的逃难,而是像这个主角一系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逃难,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也是那亿万精兵之间的关系吗!最终逃离魔掌的,不也只是主角这一系的个体吗?细化说,不也就他们这个小团体逃离的此番浩劫吗,与一亿之一的最终获取新生的那枚精子相比,又有何区别呢?只是在这样的一个个体中,我们感知到了真情的温度、关爱的无疆,然后呢,再把它放大,把它推崇,继而升华到整个人类精神诉求。为何而诉求?因为它可遇而不可求,罢!君不见,那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啾声何为?岂不知: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但使虐情总无度,
一人脱出万人殊!

你可能感兴趣的:(细数时下电影的几大顽疾 @电影《釜山行》观后感)